“虐待”与“管教”在字面上不难分辨,前者是带有摧毁性,而后者目的则是建立。“虐待”往往是情绪发泄及仇恨心态所主导;而“管教”是基于责任和爱,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很难清楚界定这条界线。以“林林”这极端个案为例,深信没有人会反对这是“虐儿”。但上文所提及张伯这个案又应如何判断呢?再引伸出一个相关问题:“是否儿女犯了错,家长绝不能打骂管教?”

笔者认为父母在管教儿女上,“摧毁”与“建立”之心态往往是并存的,只是两者相对比重有所不同。须知道父母并不是圣人,仍会有情绪发泄的一刻,在极度愤怒及失望的时候,往往会不期而然地产生“摧毁”的心态,若不能自我控制及没有家人从旁劝喻,很可能会因一时冲动而作出“虐儿”的行为。相反地,当父母能在平心静气的情况下,更容易以爱来建立儿女,帮助他们明白对错,从而作出适切的改正。

所以,父母在管教儿女时,应尽量减少“摧毁”的心态,而让心底里对儿女的关爱彰显出来去“建立”他们。作父母的首要是能敏锐于自己的情绪变化,而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我们的思想会直接影响情绪,而在一些情绪状态下亦会改变我们的思维。以张伯这个案为例,他可能一直认为小孙子聪明,但自我中心强而不理会大人的劝说,所以当孙儿不听警告在家里乱跑玩耍,不慎打破了嫲嫲心爱的古董花瓶后,他便认定孙子“总是”过分自我、顽皮不听话,一定要认真教训他,才能使他铭记于心。在这种思维下,若再加上激动的情绪,那么所谓的教训便容易演变成“虐儿”。

其实,小朋友的天性是喜欢跑和玩耍,在兴高采烈的时候,跑跑跳跳来表达快乐之情属正常反应,他们亦不懂得什么古董花瓶之价值。这关键在于父母能否有同理心来明白小孩子的思维和心态,当父母明白多了,便能多体谅他们,心中的怒气便会大大减少。若父母能心平气和,全心关爱儿女,所作出的管教必不至于触碰了“虐待”这界线。

“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但你们各人要快快的听,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因为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雅各书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