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钧美/生命力报导】“慢飞天使”一个优美的词句,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含意。对一般的孩子来说,叫声“爸爸”、“妈妈”并不是件难事;从坐稳到站立到跨出人生的第一步,也不是件难事。但对这群名为“慢飞天使”的发展迟缓儿而言,却需要花上好几年才能学会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情。

成立于二OO一年、位在台北市内湖的“妇幼家园”,针对零到六岁身心障碍或发展迟缓幼童提供实物补助。在妇幼家园里的孩子们,除了能接受幼教老师一对三、一对四的细心指导之外,还会安排固定的医疗时间,让小朋友能定期到医院接受检查,以便掌握孩子们的健康状况。

除此之外,妇幼家园还会带着孩子们上街走走、外出购物等,让他们能融入社会,不会因为生病而渐渐与社会脱节。同时也会提供家长慢飞天使的相关资讯,让他们能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并对社会资源有所接触与了解。当家长需要时,妇幼家园也会安排社工师辅导家长,让家长能更明白该如何与自己的孩子相处,不会因为天使飞的慢而忽略了要关心他。

有些时候,不是家长故意要去忽略慢飞天使,而是在刚出生时,医生的错误建议。妇幼家园的副主任徐华英表示,当孩子们发展迟缓了,担心的家长会带着孩子去询问医生,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生病了。然而有些医生却会告诉家长:“长大点就好了。”。这简单的一句话,却让这些慢飞天使们错过了黄金治疗期──零到三岁。如果能好好掌握这段黄金治疗期的话,对这些天使的未来发展将会更好。

每个天使都有离开妇幼家园的一天,在慢飞天使起飞的过程里,常常会因为社会的不了解,而让这些天使们遭遇到挫折。当他们面对到普通的校园生活时,首先要学的就是不同于以往的“团体生活”,不再是一对三教学,不再是专为他们所设计的课程,缺少了无障碍的软硬件设施,他们必须要学着多依靠自己一点。

因此,妇幼家园的下个目标是将家园里的教学年龄从六岁推进到十二岁,从某些重点城市推展到全台湾。也希望能靠着宣导、教育等方式,让社会大众更加了解慢飞天使,徐华英说:“当这些慢飞天使回到社会时,即使只是一个温暖的眼神,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无限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