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脑血管疾病,人人皆知;但原来颈动脉堵塞,亦可能导致中风。香港有一成中风病人均患有中度或以上的颈动脉狭窄,根据文献,若颈动脉狭窄率逾70%,即使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病人两年内再中风的风险亦达两成多。

要解除颈动脉堵塞风险,手术是较佳选择。

脑中风是香港第四号杀手,每年有逾3000人因中风而死亡,中风可分为血管栓塞与脑出血两种,其中血管栓塞约占八成,严重的颈动脉狭窄可导致血管栓塞。

颈动脉狭窄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常见于年龄高于60岁、有心血管高危因素,如抽烟与三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的人士。除此之外,香港有一群曾经接受放射治疗后康复的鼻咽癌病人,因为颈部受了辐射,加速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虽然鼻咽癌痊愈,但却引致颈动脉狭窄的后遗症。

影像诊断方面,导管介入造影最准确,但检查带有轻微风险,超声波有非入侵性与操作便利的优点,适合用于高危患者与中风病人的初步筛检。外国的超声波研究显示,二至三成的中风病人有中度或以上(>50%)的颈动脉狭窄,但根据香港本地的研究数据,中风病人只有一成患有中度或以上的颈动脉狭窄,族群有异,中国人的中风成因主要是颅内动脉狭窄,所以详细的影像诊断要包括颈部与头部的电脑血管扫描(CT Angiogram)或磁力共振血管扫描(MR Angiogram)。

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目标是防治再中风,方法有药物治疗、外科手术与导管手术三种。药物治疗主要是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血剂,但根据几个一级医学实证的国际文献显示,当颈动脉狭窄严重(>70%),并引致脑部缺血或中风,在两年内,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人也有两成多的再中风风险,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手术,手术风险低于5%,这项手术能有效降低病人再中风的风险。外科手术以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Stenting)也是有效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导管手术,除了单边的颈动脉狭窄个案,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也适合双边或电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个案。

外科手术与导管手术,哪种较有效呢?哪种较安全呢?《新英伦医学杂志》于2010年发表了一份比较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手术在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级实证文献(CREST Study),发觉两种手术的治疗效果与风险相若,但在手术之后,内膜切除术的心肌梗塞并发症风险较高,而支架植入术的中风并发症风险较高,治疗方法各有优劣,最终选择需要病人与神经外科医生共同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