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源:为蝶形花科植物响铃豆的根及全草。

原植物:别名:黄花地丁、小响铃、马口铃多年生簇生草本或半灌木状,高30~150cm,全株有白色丝毛。主根圆柱形,扭曲,多纵纹。叶互生,倒卵状针形或倒披针形,先端钝圆,有小突尖,基部楔形,上面光滑,下面生疏柔毛。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黄色,萼深裂,上面2齿,下面3齿,有短毛:花冠蝶形,较萼稍长:雄蕊10,合生。荚果圆柱形,膨胀,光滑。种子6~12,风吹摇动即响,故名“响铃豆"。花期5~7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丛、灌丛或坡地路旁。分布于华东、华南及西南等地区。

1.尿道炎,膀胱炎:响铃豆30~45g,水煎,白酒为引内服。

2.痈肿疮疡,乳腺炎:鲜响铃豆叶,捣烂外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