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篇关于科学城独立成城的文章,感觉有些道理,大家现在对新区有没有发展潜力都是以离老城区的远近以及便捷度来衡量。但是有没有可能科学城未来会脱离这个思路,另辟蹊径,独立成城。
在美剧《西部世界》中,朴实的牛仔世界,透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一旦体系实现了独立,哪怕它的要素很科幻,哪怕它隔离于真实世界,也能完善自洽地运转。
而在重庆的西边,也有一个西部世界正在浮出水面。
未来,科学城将更多地运用校地联席会议的方式,8大职能推动科学城的创新和落地。
(一)搭建科学城建设校地对接和信息沟通平台,建立政产学研合作机制。
(二)研究科学城建设校地合作科技创新重大改革事项、重大政策措施制定。
(三)推动校地合作共同引进培育和建设大科学装置、大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和研发机构。
(四)加强校地合作共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等创新创业孵化和成果转化载体,共建创新街区、创业社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在科学城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打造校地协同创新创业生态圈。
(五)研究加强校校合作,在学生培养、师资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室共建等方面强化合作,互通有无、互惠共赢。
(六)联合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论坛等“双创”赛事活动,营造科学城创新创业氛围。
(七)探索建立校地人才交流机制,建立校地、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育高端创新人才和产业实用人才。
(八)研究和协调解决科学城规划建设的其他重大事项。
再看联席会议的各成员,是市政府各单位和重庆最好科研院校的联合:
市发改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大数据发展局、市招投局、重庆高新区管委会;
重庆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科技学院。
这一项校地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算是为高标准建设科学城铺下了较好的底层逻辑。
政府能带来项目,院校能带来科研力量,两者结合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后面产业与企业的顺利介入。
就是这样一个校地联席会议制度的确立,已经算是科学城的重磅新闻了。
在这之前,重庆已经做了一年的前期研究,但关于高新区和科学城的石锤消息却少之又少。
足以见得,高新和科学,这次不想变成空洞的噱头。
或许,我们需要从一些细节,去找到重庆西发展的蛛丝马迹。
去年12月24日,重庆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召开。通过了《关于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行政管理事项的决定》.
该《决定》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建设一条从北碚到江津,全长66公里,南北贯穿西部槽谷的科学大道。
而去年重庆第四批轨道建设规划出来后,我们也能看到西部槽谷新增多条轨道,还有完整的环线布局。
其实抛开发展进程看西部槽谷,是很优质的。
但此前这里的发展思路统统是以如何加强与中部槽谷的联系为出发点的。
奈何中梁山山体厚实,不管在哪里打隧道,都是5公里以上的长度。
稍微一堵车,人就遭不住。
所以西部槽谷很不方便的印象,如果从老城区的角度去看,真的很难改变。
不管西部槽谷怎样努力地想靠近中部槽谷,对方都像一个高冷女神一样爱搭不理。
去年,在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之后,重庆市发改委公布了题为《关于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802号建议的复函》。
明确支持西部槽谷独立成城并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
请记住这句话。
如果未来高新区和科学城能够惊艳成功,就是从这一句话开始的。
其实城市建设和谈恋爱的道理何其相似:
越是想抓紧一个人,那个人可能越想逃;
把自己打造优秀,反而会像磁铁一样把对象吸引来。
或许,高新区和科学城,独立于老城区,专注把自己打造好,反而能发展得更好更有特色。
就目前已知的消息,我们能看到未来这里拥有自成体系的完善交通格局,中轴线大道、轨道网、铁路都不缺。甚至连第二国际机场可能都要给出来了。
这里还拥有其他板块不具备的科研力,刚刚确立的地校联席会议制度能带来多少场头脑风暴,又会有多少创新的智慧结晶。
这里还有着完善的支柱产业链,笔电以及渝新欧铁路货站场。
如果西部槽谷能把这些发展要素发挥到极致,从打造一座完善独立城市的角度出发,很可能反而会收货成功。
不要去依附于任何区域,专注于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的名字的意思翻译是不是叫:lose 累咳死?不要嫉妒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