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景德镇抗洪战场上,活跃着一支来自赣州的救援队伍——赣州市红十字救援队。他们千里驰援,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担当,出色完成了抗洪救灾任务。
而在这支队伍当中,有这么一位队长,时刻奋战在抗洪一线,焕发出新时代退休军人“若有战、召必回”的精神风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休军人“退休不退志、退休不褪色”的铮铮铁骨。他就是赣州市红十字救援队队长、章贡区雄鹰应急救援中心主任杨晋。
这是今年7月8日,赣州市红十字救援队队员在景德镇参与抗洪救灾时用手机拍下的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小男孩是一家三口当中的儿子,刚刚被救援队从洪水淹没的家中解救出来,并妥善安置到了临时安置点。而抱着小男孩的正是杨晋。
据杨晋介绍,7月7日,赣州市红十字救援队接到景德镇市红十字瓷都救援队的协助函。
洪灾当前,驰援景德镇,迫在眉睫。在赣州市红十字会和赣州市、章贡区两级应急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当晚,救援队便从赣州连夜出发奔赴抗洪一线,凌晨4点左右抵达景德镇。第二天,救援队稍作休息之后,便接到了第一个任务——前往景德镇市郊解救被洪水围困的一家三口。
“我们先是开车,车走不了的地方,我们就驾驶救援船,从景德镇市区,到目的地,前前后后花了一个多小时。”杨晋回忆道,在前往解救被困人员的途中,水面上漂浮着不少垃圾,救援船的发动机桨叶也被垃圾漂浮物卷入,导致无法启动。
这时,杨晋二话不说,一头钻进水里,用匕首割断卷裹在桨叶上的垃圾漂浮物,“这户人家住在昌江旁,当时,洪水已经淹没到了二楼的阳台,他们一家三口都被困在了三楼,洪水还在涨,情况十分危急。”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被困人员终于被解救了出来。当把这一家三口送到临时安置点后,杨晋看着怀里的小男孩,也终于舒了一口气。
谈起如何走上救援这条路,杨晋打开了话匣子。
“这还得从2015年的夏天说起。当时,我从部队休假回到赣州,看到过好几起游泳溺亡事件。我便下定决心,约了几个朋友,开着我们的橡皮艇在河边转,遇到有人出现险情时,就可以帮忙救人。”正是从这个夏天开始,杨晋慢慢产生了成立专业救援队的想法。
说干就干!当年10月,杨晋便与两名好友共同筹建成立了章贡区雄鹰应急救援中心。“当时,没有资金,也没有设备,有的只是三颗热爱公益事业的心。”
杨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干的。2017年2月13日,这是杨晋难以忘记的一个日子。当天,救援队接到群众救助,称有人因重度抑郁跳桥轻生。
“得知这个消息后,我立即组织队员赶往事发地点进行搜寻。当时,我因为患有胃癌,做了一个腹部开放式手术,胃被切除了三分之二,术后还不到一个月,根本无法直立行走。”
当时,杨晋身体状况很差,需要由队员搀扶才能进行现场指挥调度,但他仍坚守任务现场,并且这一坚持就是8天。
“失踪者家属看到他拖着患病的身体坚持寻找,都不忍心,提出要放弃搜寻了,但是他一直坚持‘有求助必出队、出队必须有结果’的信念,一直坚持。”据救援队其他队员回忆,“终于在第13天的时候,失踪者的遗体在赣县储潭高速公路下的水域找到了。但是,队长杨晋也累倒了,在家中整整躺了半个多月才稍微好转。”
杨晋的家人对他的行为很是不理解,说他自己都是需要别人照顾的癌症患者,还去公益救援,劝他别再继续下去。但杨晋却非常坚定,“为了治好我的病,部队想法设法全力协调对我进行救治,是组织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初心不变,病退不退救援“志”
因手术后达到伤残级别,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杨晋于2018年底正式病退。
但他的公益救援之路仍在继续,他不仅在赣州开展了各种灾难救援,还参与了跨区域大型灾难救援,如2018年转战广东开展台风“山竹”救灾抢险任务;2019年7月参加吉安、萍乡、瑞金、会昌等地特大洪灾进行救灾任务;2020年7月景德镇、上饶鄱阳、九江湖口等地特大救灾,救援转移人员数达千人次。
2020年春节期间,杨晋和雄鹰应急救援中心的队员们也冲在防疫一线。他们在赣州东高速出入口执勤值守,组织救援车辆到各社区运送疫情防控物资,用实际行动汇聚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他每年义务参与救援及公益活动超过1000个小时,先后获得“赣州市优秀志愿者”“赣州市慈善志愿者”“赣州市红十字会优秀志愿者”“赣州好人”等荣誉称号。
有人问他,“面对灾难,面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不怕吗?”杨晋都会泰然自若地回一句,“脱下了军装,脱不下军人的担当。作为一名退休军人,我要在公益救援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期退休军人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