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一个咨询的问题,咨询的对象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问题表述如下: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因为我 不太适宜灌输式教学接受知识 ,所以我想选择以后在社会上自学,但是我没有形成自己的爱好和强项,我想问您个人的爱好和强项怎么去发现?这对个人职业生涯影响很大吗?我现在还没毕业,我的很多东西是不是都还会有很大改变的可能?”

发现问题了吗?

什么时候大学变成了“灌输式教学接受知识”?

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的本质区别在于“自身主动性”。

大学生应该作为主体在学校提供的框架的基础上,自主的投入开展广泛的阅读、反思、总结、实践,成为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现实问题解决任务中的人才。

而上述问题恰恰暴露了,一名大学生直到毕业都没搞清楚大学的本质,没有搞清楚大学和高中的区别,真是太令人扼腕了。

我们每个人对于大学学习、大学生活、大学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恋爱关系)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从高中到大学,学生出现的首要观念冲突是“大学观”与“中学观”的差异。

具体包括对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式、生活方式认识的期望与差异。

1966年斯特恩(Stern)提出“新生神话”,用来形容那些对大学生活有很多过于乐观的、理想主义期望的现象。

斯特恩认为,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前总会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有一定的期望,而他们对大学的期望则影响将来的入学适应。

大学新生入学后感到不适应的来源之一就是对大学生活过于理想的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