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这个周末,我好不容易抓到时间把 Jeremy Lin (林书豪) 的访谈都看了一次。从他的故事中,我发现有太多创业者可以学习、借镜的观念,而且更棒的是,不只我看到了,Inside 的 Fox 也看到了,还帮我们把其中的九堂课列了出来。
Fox 的那篇文章写得很棒,我鼓励大家都去读读,我也可以省下很多前因后果。不过除了 Fox 已经聊过的,今天我还想再补充三个我看到的重点,从一个篮球员的角度,也从一个“纽约客”的角度。
其中一个访谈中,J-Lin 感谢他的助理教练。他说即使他没在上场,教练们还是持续监督他做重量、心肺训练,帮助他维持良好的“比赛体格”(stay in “game shape”)。因此一旦他有上场的机会,即使突然开始连打 4 场,每场 30、40 分钟,他还是能够维持高产出的表现──不要怀疑,NBA 球员也是人,也会累,昨天赛后 J-Lin 也透露身体已经麻痹,从来没有这么疲惫过。
创业中的团队也是一样,无论是身体和心理,你都必须要随时维持备战的状态。千万别以为找到 Product-Market Fit,一切就搞定了。真正的战斗,是从那一天才正式开始。在那之前,无论你做什么,根本没什么人要理你。在那之后,转头往后一看,一大群追兵正在用最快的速度杀过来。你必须要更用力的向前推进、快速的做决策,而且还不能犯任何重大的错误,否则马上就会把领先的差距通通吐回去。所以即使还没找到 PMF,就像 J-Lin 一样,你还是必须随时保持战斗所需要的体力和效率。
其实大家都搞错了,J-Lin 之前在 Warriors 和 Rockets 不受重用,并不是因为他们眼光太差,而是因为 J-Lin 这个“产品”(后卫),与这些“市场”(球队) 并不适合。一支篮球队并不只是 12 个人,还有总教练、进攻教练、防守教练,各自有各自喜欢的球风,所以身为一个菜鸟球员,你怎么可能寄望整个球团去适应你一个人的能力与喜好。
创业团队常常梦想能够“影响市场”、“创造市场”,那或许不是不可能,但发生的几率就跟一支 NBA 球队为了坐在板凳第 15 人的林书豪先生改变战术一样的微小。与其赌在那上面,你还不如不断的改变你的产品去适应市场的喜好。另外,NBA 球员换球队不容易,但是你换市场却非常简单,这样,懂了吗?
当媒体访问 J-Lin 的教练 Mike D’Antoni,D’Antoni 不是称赞 J 的球技、不是称赞他的换手上篮技巧,D’Antoni 对 J 的评语是他很“敏锐”(sharp),跟他说一件事情,他马上就能够执行,甚至还会带自己的 ideas 来讨论。到了 NBA 那种程度,体格、速度、弹性、外线比 J-Lin 好的人太多了,真的要我说,我还觉得陈信安的条件都比林书豪好,但为什么 J-Lin 可以俨然成为 Knicks 的新领袖,但易建联却只能跑跑龙套?因为 J-Lin 打球靠得是大脑。湖人队那场比赛就是最好的例子,口头上 Kobe 说不知道 J-Lin 是谁 (相信我,这也是战术的一部分),但其实他们早就研究好如何对付 J 与 Chandler 的“S1 进攻”。但 J-Lin 更敏锐,他开场先用外线证明自己,接着下半场更放弃运球,改用空手切来出奇制胜,这,就是用头脑打球。
创业团队常常陷入“天才”的迷思,以为只要有“神人”在场,靠着无敌的技术,一定可以开发出致胜的产品。其实创业往往远远大过于天才、技术、产品,你必须要能够深入战场、掌握局势,然后再针对它来改变进攻的策略。这就是林书豪在做的事情,也是为什么他能够独当一面真正的原因。
以上,希望 J-Lin 故事中的这些 Lessons,可以给你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