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曾经聊过有目的的主动阅读,这是我认为更高级的阅读方式,而有目的本身代表你看书不是随意看看而已,而是寻找这本书的作者想传达什么样的规律。
所谓的规律,就是我们从生活中的现象去观察,然后获得一些结果,去总结在几乎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用的规则或方式。
有三个数字,被学者认为,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三个数字,我们应该时时的记住他们分别代表什么。
这个数字又称邓巴数,这是指某个人能与周遭维持紧密人际关系的上限,一旦超过这个数字我们就会承受不住,这是目前人类大脑的上限。
所以当你的朋友圈超过了这个数字,就会发生有些人不太熟,甚至不会互相联系的情况。
之前我看了《小群效应》这本书,这本书说了一句我非常印象深刻的话,作者说:“人人都想进大群,人人活跃在小群。”这句话很令人开脑洞,但这是真的。
为什么人总是在小群里活跃,在大群里反而比较安静呢?因为你在大群里有太多不认识的人,所以你会顾虑非常多,想来想去,最后就想说算了,不说话好了。
也就是说,我们根本无法记住那么多人,而当有太多人我们不认识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沉默。
150个人,就是一个人平均能够维持紧密人际关系的上限。
邓巴数这个数字告诉我们:认识那么多人不见得有用,勇敢的告别那些无效社交,把重心放在努力维持与这150个人的友谊。
美国的商业哲学家Jim Rohn提出:“跟你最要好的5个朋友,你的财富和智慧就是他们的平均值。”你会与身边交往密切的朋友互相影响,进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Jim Rohn说的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已经听过了。
这背后的道理显而易见,那就是,我们身边的朋友,往往就是影响我们最深的人。
5这个数字告诉我们的就是:谨慎选择跟自己最要好的5个朋友,因为他们影响我们最深。
最后一个跟我们息息相关的数字,就是1/3。
《下一个家在何方?》这本书的作者马修‧戴斯蒙认为:当你的房租超过薪水的1/3,你可能就再也无力翻转贫穷!因为你会因为付不起房租,而搬到更糟糕的地方,遇见更糟糕的环境,最后让自己变得更糟糕。
生活中几乎大部分的数字都跟我们没关系,但是这三个数字,是从观察中所总结出来的规律;面对规律,最好的方式是顺着它,而不是违背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