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上必备的技能之一。根据研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与儿时的社交能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而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2至8岁。因此,若发现孩子在社交环境下反复出现焦虑情绪或回避社交行为,甚至身体出现不适,就可能患有社交障碍。
有些孩子的社交表现十分冷漠及被动,他们通常缺乏眼神接触或情感交流,甚至抗拒别人触碰他的身体,如拥抱等。这些孩子一般较难与他人,甚至父母建立亲密关系。他们喜欢独自玩耍或独处,回避与人交流。
有些孩子则不会回避、甚至享受不同社交机会,但却表现出不恰当的社交行为。例如过分热情或较自我中心。亦有一些孩子会难以建立或培养恰当的社交礼仪例如微笑、眼神接触或肢体语言等等,亦较难察觉别人的社交讯息及情绪反应,因而出现不恰当、甚至伤人的行为。
有些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但他们不擅长与别人交谈或持续话题,成为“话题终结者”。亦有孩子不懂得留意别人的反应,“一轮咀”地与他人讲述自己想表达的事,给人一种“只顾讲、不爱听”的感觉。
常见例子有社交情境故事 (Social Story),透过社交故事来演绎不同的社交情境,协助孩子理解不同社交处境,提升他们理解别人想法的能力,从而发展出恰当的社交行为和态度。另外,社交思考训练 (Social Thinking)帮助孩子理解及推测别人的感受及观点,从而作出合宜的回应。
透过小组游戏及角色扮演,认识 “The Zones of Regulation”及解读自己和他人的表情,学习基本社交概念及社交思考模式,提升孩子掌握、表达及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儿童发展系列 – 坐不定就是过度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