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事业有成,生性豁达,平时没有特别的嗜好,只爱美食,而且爱吃辣,吃得非常辣。看似健康,但长期胸闷、胃胀气成了他不能说的秘密。身体检查,心脏没问题,胃也没问题,一切都没有问题,群医束手无策。吃了药,好像好一点了,又好像没有很好。在因缘际会下接触了“麸酰胺酸”,长期胸闷与胃胀气问题却奇迹似的大有起色,这些症状可能是因为肠漏症所引起的“症状”。而他肠漏问题,可能跟年龄、黏膜缺损、修复力不佳、饮食不正常有关。

肠漏症是什么?是新的疾病吗?

不论在理论上或研究上,肠漏症并非新的疾病,也不是全新的概念,早在数百年前即有医师提出,只是近十年来在分子生物学有所突破后才又重新被重视的议题,市场上急速发展的益生菌就是源自肠漏的概念之一(另外专文讨论)。

看着上图,民众应该不难理解肠漏是什么。简单地说,原本1、分布在黏膜细胞表面的黏液、2紧密相连的肠道黏膜细胞出现漏洞,让细菌、病毒、未消化完全的大分子(麸质、蛋白质、胜肽等)或毒性物质(农药、重金属等)从缝隙跑进血管里。

这些不速之客借着血流进入人体会发生什么事?

很简单,血液流到哪里,那里的器官就会接触到这些有害物质,甚至启动免疫系统对抗这些外来物质而导致慢性发炎,民众可以感受得到的,是许多生理上慢性疾病逐渐出现。

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显示,肠漏会引起自体免疫(类风湿关节炎等等)、腹泻、甲状腺等疾病(见下图)。

肠漏症,真的存在吗?对大部分的民众而言,肠漏是一个新名词,看专家们说得信誓旦旦,许多民众可能连听都没有听过,甚至有些医疗人员可能也没听过。

在过去,肠漏只是推论,只纸上谈兵。现在,借由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连结明显出现缝隙,肠漏确实存在。

现代人饮食不正常、紧凑的生活模式、工作压力,再加上老化等因素,导致细胞连结出现缝隙,肠漏就发生了。然而不同个体喜爱的食物不同,生活习性不一,会渗漏进入体内的物质也不尽相同,依照临床统计,肠漏所引起的症状五花八门,不同个体会出现的症状也有所不同。

肠漏症目前并未成为公认的疾病,主因在于目前几种测试肠漏症的方法还存在不确定性与争议性,也没有被认可的检测标准化流程,检测的结果变异性太大(检测的敏感度会受生理或疾病状况的影响)而无法订出标准值,当然就不存在公认的治疗方式。

例如,做小肠镜切片,然后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这个方法是可以真正诊断是否患有肠漏的方法,但执行起来有其困难度,因为1、小肠镜不易操作,2、不可能让每个被怀疑有肠漏的患者做小肠镜以便确诊。

至于抽血、验尿的检测方式,精准度随个体生理状况会出现极大差异,医师无法依此检测做精确的治疗。

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哪种检测方式都无法订定检测标准。由于没有统一的检测标准,再加上肠漏引起症状的多样性,因此临床上要诊断个别患者是否患有肠漏症有其困难度。

科学界目前仍在积极寻找可以准确、简单执行检测的方式,以“确诊”是否有肠漏进而对症下药找出治疗的方法。

什么时候该怀疑自己是否患有肠漏症?

肠漏只是临床症状源头,引起的临床症状非常多元,那么要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了肠漏?依照上图“肠漏症影响全身”,当您一但出现这些症状:

1、建议您去看不同的科别,先排除该器官的疾病,若久治不愈,那么您应该怀疑可能是肠漏所引起的。

2、至于肠胃问题,若您有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腹胀等困扰,您就更应怀疑是患了肠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