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因缘际会进入第一届华视配音员训练班起,李勇投入配音的工作至今已有二十几年。在他的工作中,声音表现完全看角色需要而设定,没有年纪分别,优游在想像的世界中用声音尽情表演,对他来说乐此不疲。现在的他是“电波里”的里长“勇伯”(Bravo电台 FM91.3《动漫我要听》节目),领着一群里民伙伴在广播与真实世界里,用同人志记录并分享他们在真实及配音世界里的点点滴滴,期待更多人在接触之后能产生兴趣,一起加入他们的行列。
李勇的父亲是军人,母亲是传统家庭主妇,从小家教严谨,他也乖巧,让父母担心的只有他的学业。国小三、四年级时,因他讲话口条清楚,让导师相当欣赏,请了老师一对一的训练他的口语表达,同时也参加很多的朗读或演讲比赛。这些训练与比赛经验都对他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
高中时进入知名的私立贵族中学,虽然周遭同学都相当友善,但从小教育与环境的悬殊差异,让李勇有着格格不入的感受。因为适应不良,升高二时面临留级命运的他决定转学。虽然后来的学校只是一所普通的私立高中,但却是他心里最好的学校,在那里他交到许多朋友,至今还是经常相互关心联络。
在当时,能够考上大学的比例只有11%,自认对念书并不拿手的李勇决定去当兵。退伍后他端过盘子,跑过外务,在偶然的机会下报名了配音员班。原本他觉得看卡通只是很单纯的视觉接收,却没想到后面有这样的一群人,透过声音表现的高低转折让动画人物能够说话,产生情绪起伏,令他觉得非常有趣。此外,配音讲求专业技术而非学历,从小累积的实力也让他顺利进入配音工作的行列。
配音工作迈入第十六年时,李勇发现专业知识上的诸多不足。他觉得自己应该再做进修以求突破,于是放下台湾的一切,前往美国攻读电影。由于长久没有接触学业,已经相当生疏,加上需要运用非母语学习双重压力下让李勇在留学初期时常感觉气馁。但他坚持着明确的目标—学习并深入了解美国电影的操作模式,努力不懈,最后正式取得“电影与数位媒体制作”学士学位。
返台后的李勇前往世新继续攻读传播硕士,同时运用所学,采用美国制片制度来协助春水堂科技娱乐制作台湾首部使用flash的动画电影。在各别接触两国的动画工业后,李勇总有着感触:不论幕前或幕后,台湾总是把自己定位在代工的角色,“要是能把我们的原创动能提升并让其他地方看见该有多好呢?”
基于这样的想法,李勇决心做原创作品。首先创立了大人物艺术制作工作室,做跟以往不同的尝试,譬如仿照电影的规格但是用广播方法呈现的广播剧;另外为了培育更多一起提升台湾原创力量的伙伴,他也同时开设声优培训班进行教学,期许自己的学生们不是成为一般坊间所称的“配音员”,而是“声优”,也就是“用声音表演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