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行销人员都相信客户在做购买决策时,其中某些人对其他人而言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也尝试用不同的策略来找出并锁定这些重要顾客。的确,McKinsey也指出,有20%~50%的购买决策和同侪推荐有关,最近的学术研究也证实这样的感染行为确实存在,意见领袖顾客常会带来其他客人。

在过去,传播专家必须运用手动或定制的方法,来找出这些影响他人购买行为的个体,但是这样做不但昂贵,对行销成果的帮助也不明确。而请名人代言的方式虽然较直接,但也忽略了许多隐藏在平常人中的具影响力人士,这些人虽然没有正式的身份来证明自己的影响力,但却可能在某些特定主题上,被许多群众公认且信赖,和一般人相比,也能产生高达3倍的口碑效应,因此可说是对引导购买决策及产品蔓延深具潜力。行销人员显然会对这些意见领袖顾客感兴趣,但是问题仍在于如何找出这些人。

到了现在,拜Twitter、LinkedIn、和其他社群媒体带来的改变所赐,借由分析关系、沟通、和社群网络资料,要以科学方式找出影响模式的机会已经出现,而能绘制出自动化的影响力地图,来大规模地找出具影响力的平常人,两位IBM的研究员,就找出了与相互关系及分享主题相关的网络。

不过影响力的本质仍然是复杂的,了解某人具影响力的领域,比只是决定他们是否有影响力要来得有意义,因此要打造成功的同侪行销活动,就必须包含主题明确性。例如美国前副总统高尔(Al Gore)的气候变迁活动,就关键地找出了特定领域的科学家和训练人员,重要的是选择了哪些人以及背后的原因,才能让讯息过滤到对的群众身上。

此外在过去传统的方式中,一旦找出了具影响力人士,就必须手动和这些人连系,但是与他们个别联络并管理,其实也限制了同侪行销活动的可能性,因此这时候就应该考虑采用自助式管道,与其死命追赶这些影响力人士,不如让他们自己选择是否要参与某项活动。

毫无疑问地,同侪行销将会成为主要成长的产业,尤其是对于需要事先做功课的购买,像是车辆、电影、音乐、或是科技产品等,消费者通常会希望得到专家的意见,这些也会是最需要同侪影响行销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