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第561期封面文章《江湖人称妇女之友》中写道:你是“妇女之友”吗?面对这个问题,有些人昭告天下,自称“女性主义者”,比如作家冯唐;有些人从来不说,但内心早就认定“我当然是”,比如导演昆汀·塔伦蒂诺。

搜索“妇女之友”词条,定义如下:“异性朋友非常之多,但没有一个异性和他能发展成恋人关系的单身男性。”“非恋人关系”与“单身”这两重限定至少显示了一个事实——恋爱/婚姻是两性互动中唯一确定的参照系。公众大多不相信男女之间存在纯友谊,在一档家庭调解节目中,男主持人质问女嘉宾:“人家都结婚了,大晚上的发消息聊天,合适吗?”但多少自带暧昧的属性,恰恰使“妇女之友”蕴藏了两性互动的丰富可能性:它可能与伍尔夫口中创作的最适宜状态产生关联——“男性力量与女性力量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中和谐共处”。被标签为“妇女之友”的男性,或者干净剔透如张国荣、高情商如蔡康永、有趣如王小波;或者乐于扮演暖宝宝——在看不见的地方隔着一层衣(界)服(线)默默释放关怀。重要的事情强调三遍:以貌取人,你就输了。

“妇女之友”是一个中性词。它可以成为褒奖,也与误解相伴。它可以引爆当代最微妙的性别议题,也可以为之提供讨论空间和解决之道。归根到底,理想的两**流模式总绕不开尊重、坦诚、平等、同理心,这是出于最基本的人性关怀,而与“平权”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