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欧洲在1920年间兴起的超现实主义,一般人可能对艺术家达利、米罗等人名都能朗朗上口。然而1930年间,在台湾以现实主义为主流的文学圈中,也有一群受到欧洲超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家。纪录片《日曜日式散步者》导演黄亚历,就是在研究风车诗社成员林修二相关的论文时,认识到风车诗社。
“我以前不知道风车诗社的存在。”黄亚历说,“喜欢文艺的人,通常都会透过翻译的出版品,接触到西方文艺的资讯。当我发现,1930年代风车诗社一群热爱文学的年轻人,其实也跟现在的我们一样受到西方文艺的冲击,才发现过去和现在很贴近。”
黄亚历表示,纪录片在筹备、拍摄的时期,田野调查的状态无所不在。像是口述历史、家属的采访等,即使到了后制,也还是会持续发现新的东西,甚至有的家属会回想到新的记忆。“有些部分需要延伸想像,或是做历史上的诠释。”
随着史料的发掘,对风车诗社的了解愈多,黄亚历说自己也忍不住也对这群诗人们的“时不我与”感到心疼。“这群人身处在殖民的时代,他们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处境,而是在这个环境下,用反抗的精神实践文学很困难,或许他们因此想换一条路走。想好好做文学,却无法引起共鸣,他们的压力一定也很大。”
在纪录片重演的画面中,镜头刻意不拍演员的脸,观众只能透过对话和声音辨认其中人物的身份。“这是实验。”黄亚历解释,一方面他认为没有拍脸的时候,观众反而能注意到其他细节。“我不认为纪录片一定要像报导,观众只能被动的接收。”
另一方面,“没有脸孔”也犹如风车诗社在台湾文学的处境。“就像我在面对风车诗社的时候,他们就像一群没有面孔的人。现在才来了解风车诗社这群人真的已经太晚了,因为他们都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