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信报2017年3月25及26日)
从历史中我们学到很多重要的处事技巧。所谓“以史为鉴”,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在以往社会转变缓慢,通讯往来不容易的年代,文化和历史是一个人学会如何在社会族群中自处生存的重要依据。 非本国历史,也提供了机会让人们了解不同地方文化习惯,学会跟“异族”打交道的技巧。
历史在现今“全球化”(Globalised) 的世界发展中,意义也在改变。本土/国家历史和世界历史对我们生活重要性的比重,正在迅速改变。我们越来越要有意识准备成为“世界公民”,在一生中生活工作在不同的地方,接受不同地方的文化。生存在香港般的大城市,要接受越来越多不同国家/种族的人在这里居住、工作。我们越来越强调“人类”整体的文化和价值,而非不同种族和国家的差异。我们面对的社会发展挑战,也越来越“全球化”,气候变化,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都不是单一国家面对的议题,而是现今全体人类要一起面对的挑战。
在这“全球化”的世界大趋势下,“历史”作为一个学科也在发展,一个近十多年的重要发展是所谓“大历史”(Big History) 的出现。
因应“全球化”趋势,“大历史”和“历史”的分别,在于“历史”注重的是人类或智人(Homo Sapiens)与不同族群文化之间的互动/比拼/演变。而“大历史”注重的是“智人”所为一个整体的发展,他和环境之间的互动,“智人”作为一个物种的未来等等。“大历史”不以某一国家或族群为核心,它关注的是人类整体的历史和命运。
“大历史”关注的历史课题包括:“智人与其它生物相比,到底在认知能力上有什么重要基因差异?”、“对人类整体社会来说,农业革命带来了什么影响?”、“科学和工业革命对人类整体发展的意义。”等等。这些都是跨国界、种族、文化的议题。此外,“‘全球化’对人类社会来说,是否一个无法避免的将来?”“普世人类价值,到底是否客观存在,它是如何发展出来的?”这些都是影响着现代人类发展的重大议题,也是“大历史”希望能帮助回答的课题。
“大历史”出现的时间只有十多年,它仍然是一个年轻,未成熟的学科。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想像的学科。香港作为全中国最国际化,最先面对世界开放的城市,是否也应该在学习历史方面走远一点,学会从全球发展的脉络来看待历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