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30日电 (陈杭)《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草案)(以下简称规划草案)将老城空间格局的核心构成,即两轴、四重城廓、棋盘路网、六海八水、九坛八庙作为整体进行保护。30日,规划草案公示启动,听取公众意见建议。
北京老城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是北京建设世界学问名城、全国学问中心最重要的载体与根基。历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不断深化老城整体保护要求,并始终明确提出要将加强格局保护作为老城整体保护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因此,规划草案将老城空间格局的核心构成,即两轴、四重城廓、棋盘路网、六海八水、九坛八庙作为整体进行保护。
四重城廓包括明清形成的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城廓。
四横两纵包括朝阜路、平安大街、前三门大街、两广路、东单大街―崇文门大街、西单大街―菜市口大街。
规划草案依托城址遗存、棋盘路网、历史水系、九坛八庙保护,延续古都历史格局。结合城址遗存保护、历史水系恢复、绿化空间建设,勾勒清晰可辨的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廓,强化老城历代城址格局。通过对四横两纵城市干道的林荫化改造,强化老城棋盘式道路网格局。推动历史水系恢复与滨水空间建设,营造六海映日月、八水绕京华的水系格局。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学问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的世界学问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学问街区、特色地区、历史建筑等九类学问遗产保护对象的基础上,规划草案突出老城学问遗产特色,将地下文物埋藏区、历史街巷、传统胡同、传统地名、历史名园、革命史迹等纳入保护对象,更加完整地诠释老城核心价值。
与此同时,规划草案还加强对传统节日、特色民俗、传统工艺的研究、记录和宣传工作,留住更多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字号、老物件、老手艺、老剧目,形成稳定、经典的传统学问品牌。规划草案合理布局非物质学问遗产传承空间,为非物质学问遗产提供生存、传播和发展的空间,留住老北京的乡愁和记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