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1.5年就生产一部长篇动画电影作品的吉卜力工作室(スタジオジブリ/ Studio Ghibli),在2010年春天发表《借物少女艾莉缇》之后、紧接着就是今年的《来自红花坂》。电影《来自红花坂》的故事来自于作家佐山哲郎在1980年时,与少女漫画家高桥千鹤合作的同名漫画作品《来自红花坂》,算是一部少女漫画。

《来自红花坂》漫画作品本身的年纪已经三十岁,当时出版之际(也就是三十年前)、宫崎骏和儿子宫崎吾朗就都看过漫画了(也就是说、宫崎骏对于将这个故事改编为动画的念头已然存在三十年),对于宫崎骏这次终于选择‘少女漫画’将之改编为动画电影这事,不知怎的、总觉得挺感动的,这证明了少女漫画从来就不是只在那边讲一些小情小爱而已(也让我对于现在的自己仍继续有在看漫画这件事情感到不那么害臊了XD)。

在日本出现了一号叫做“新海诚”的人物之后,吉卜力工作室的动画背景(尤其是在乡间、山海与天空等自然风景的描绘)相较之下、显出疲弱之感(以下为比较图:一般普遍认为差异是在于新海诚的景致,多了一份“光影透亮之感”),俩方元素虽有雷同、但风格不尽相同,其实不需太执著于比较,大抵上是各有客群。

(宫崎骏、宫崎吾朗的《来自红花坂》;新海诚的《追逐繁星的孩子》)

宫崎骏与宫崎吾朗可是省油的灯?这一次,《来自红花坂》为顺应剧情,里面的场景各有特色,从民宿、学校、古迹大楼到横滨海湾风情等,情境与空间背景转换繁多、这些将真实场景化为动画的质与量,都是相当惊人又灿烂的……(只不过,当画面停留在一些长镜头的风景景色之际,的确是会让我稍稍跳出一个念头:“啊、新海诚画的天空比较漂亮”这样^^; 没有恶意啦!《来自红花坂》还是很好看!)

况且基本上,《红花坂》在故事之中所带出的大时代之下、学生们与长辈之间的朴劲与活力、相互孺慕之情,热闹地展现出1963年时横滨作为故事背景的大时代意象之美,将日本战后民间奋力生活的真挚样貌淋漓呈现,在意义上,早已超越任何动画的格局,堪称是为动画版、学生版本的《ALWAYS幸福的三丁目》。

也就是这样的长辈,孕育培养出了日本最重要的团块世代。

《红花坂》的男女主角小俊与小海虽然彼此倾慕,但是俩人在培育这株情愫小幼苗的互动方式是淡而暖心的,不做作、不煽情,这样踏实的情感经营模式,在我心中已然超越《心之谷》中那对俩小无猜的中学生之恋了。

(*“团块世代”指的是生于1947~1951年间,日本二次大战后的婴儿潮人口。)

宫崎吾朗的野心很大,相较于其父亲宫崎骏、他想讲的东西也很多,所以他的动画内涵议题不走单一强势进攻的模式,反而是多线进行的问题讨论,《地海战记》是这样,《来自红花坂》亦是如此,故事主轴不会是宫崎吾朗的主打项目。事隔五年,从奇幻世界《地海战记》走出来的宫崎吾朗,这次被父亲指定题目、来导《来自红花坂》,算是很漂亮的一战。

小俊与小海之间的故事虽是故事主线,但被处理的很淡然,反而是各自对于生活的经营、和学校活动的热衷等事,让《红花坂》的内涵热络起来;另外,在《红花坂》的片头,日式爵士音乐是有别于大家对于吉卜力动画的恬静印象,转而呈现出生猛有活力的节奏与姿态,在片中也不断地出现类似的配乐语汇,一直到最后的感人结局,才转而回到大家熟悉的悠扬旋律style(さよならの夏),作为主题曲、也作为Ending。

(动画内有诸多让人惊艳的细节,描述当时的学生刊物与军人友谊之情等等)

另外,不知是否是我多心?《来自红花坂》里头的角色,互动与情感交流的层次,要比我以往所看过的任何一部吉卜力动画的都还要多,可能是这次的登场人物也多之故吧。还有一场非常感人的戏码,出现在小海与母亲的对谈之中:当小海与母亲确认小俊的身世之后、无奈又哀伤地掉下眼泪,让小海妈妈看得很心疼、并将之拥抱,这一段过程里面,将俩人表情刻划地非常细微,神情有戏,让我几乎要忘记“那是画出来的、而不是演出来的”,总之,《来自红花坂》,让我爱上了宫崎吾朗了。

终于看到板主的文章,有种“阿,对对就是这种感觉呢”

主题曲真是感人,从主题曲的词句,再回头看电影,更是感动人心。如果再参照版主对于时空背景的解释,更让人感到这部动画所要呈现的意涵竟然是如此的深远,更何况这部电影的主题曲记者发表会刚好是在311大海啸之后。

害羞的是看小朋友看的漫画,毕竟日本动漫作品这么多,很多都是有深远寓意 XD,而佳作厉害的地方是可以同时满足不同年龄层,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