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三板刚设立的时候,都曾被股民戏称为中国版的“纳斯达克”,深圳交易所的创业板一块试验田,股转系统的新三板是觉得时机成熟时,步伐买的太大,条件太宽松,导致的失败产品;上海交易所的科创板,我认为是高配版的创业板。

创业板2000年以前就被提出,直到2009年才正式设立,酝酿了10年之久,但是开市以后运营的并非一帆风顺。

2012年11月16日至2013年12月30号股市低迷,A股市场暂停了IPO,2013年零家上市公司入账。A股IPO开闸不久,又赶上了2015年股市的暴涨暴跌,致使创业板2014-2016年的上市数量并没有太多的增加,2017年小爆发了一波,2018年又赶上了注册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发审会人员改革,过会率低到怀疑人生,三大中介机构每周都会受到***的行政处罚。2019年过半,创业板新增上市公司26家,受到科创板下半年开板的影响,全年预估不超过50家,目前765家的体量,想要破千的话,将是一条漫漫长路。

新三板2014年推出,随后的三年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很多地方政府或是工业园区,进行新三板企业规模大比拼,各种税收优惠、投资政策吸引“达标”企业入园,最疯狂的时候,不管公司规模、盈利能力、高新企业与否,只要能够新三板挂牌,就能拿到100万以上的省市区政府的高额补贴,甚至街道办也能掏出个几十万进行补贴。

新三板挂牌企业,并不是上市公司,只是公众公司,上板的要求是比较低低,可以说没有任何财务指标的要求,只要公司规范经营。正是如此致使其没有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的权利,即使进行了分层的尝试,也改变不了流动性不足的老大难问题。

优质的新三板企业纷纷摘牌前往科创板试水;政策红利期一过,基层的新三板也纷纷摘牌,实在承担不起每年高额的信息披露成本和规范经营成本。

2018年11月,科创板宣布设立,2019年1月发布了发行条件和上市规则,6月13日正式开板,15次上交所发审会,上会企业均通过首发,并且计划于7月22日正式上市交易,一路顺风顺水。

截止7月8日,科创板目前已发行25家公司,可以说是精英中的精英,除了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计划首发融资105亿之外,其他24家平均融资金额8.58亿元,是目前创业板平均融资金额的2-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