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出生上海。

1968年响应国家上山下乡号召,插队落户到东北农场。

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1982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工作。1985年7月,随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建制划归到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2] ,主要为中央制定农村经济政策提供中长期背景研究。 其间专业研究领域包括农村和国民经济结构变化、土地制度和乡镇企业发展,主要的成果包括著作两本,重要论文若干篇,并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等奖励。

1989年至1995年在英美访问求学。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芝加哥大学和洛杉矶加州大学学习,获得博士资格。

1996年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前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任教期间为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相继开设了有关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课程。

1997年被评为“北京大学最受同学欢迎的老师”。

1999年后,并为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开设“中国商务活动的制度环境”。

2001年起,每年春季在浙大任教,秋季在北大任教。

2011年1月,周其仁担任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的法人代表。[3]

2011年荣获“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年度公共经济学家殊荣。[4]

2010--2012年,担任周其仁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职务。[5]

产权与合约、经济史、经济制度变迁理论、企业与市场组织、垄断、管制与管制改革等等。自1996年以来,相继开设了有关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课程。

周其仁的著作有《农村变革与中国发展》、《收入是一连串事情》、《挑灯看剑》等专著。周其仁曾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等荣誉。科斯是周其仁喜欢的一个经济学家。作为真实世界的一个经济学家,周其仁以一个猎人的耐心和敏锐,深入真实的经济生活,尝试着从企业、从农村,而不是从著作和书本中去寻求事物真实存在的理由和问题的答案。

周其仁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工作,从事农村经济调查,研究的题目包括土地产权和承包合约、乡镇企业、以及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

周其仁主要从机制和制度层面看货币问题,认为1994年的《人民银行法》阻断了财政向央行透支的超发货币机制,奠定了稳定人民币币值的基础。但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多年由汇率机制导致的央行被动释放货币,则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