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而言,2022年并不是顺利的一年,债券市场同时面临着国内理财赎回和外国投资者撤退带来的冲击。除了疫情对经济和投资情绪的影响外,中西方货币政策的差异(即美联储的紧缩立场和人民银行适度放宽)导致息差扩大,并引发资本外流;信贷风险上升亦使高收益发行人的处境更加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2023年投资者会重新转向中国债券吗?

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利率即将见顶,这对于人民币债券来说,是一个好消息。随着中国收益率上升,其与美国10年期主权债券的利差,已经从2022年10月的152个基点,收窄至今年1月中旬的57个基点(图一及图二);美元走软可能也会有所帮助,投资者会发现人民币债券的吸引力上升;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压力放宽,也会降低相关信用风险,提供周期性机会。

不过,改善风险偏好仍然需要一定时间。不同股权结构和评级债券之间的信用息差,近月有所扩大,但随着更多支持性政策出台,至上月已经可见一些改善;在岸债券违约率有所下降,但具有偿还压力的债券(包括违约、技术性违约、宽限期内偿付和展期)比例从2021年的0.56%,上升到2022年的0.64%(图三),意味着高达1600亿的人民币债券,正依靠债券延期才能存续。

同时,房地产商政策放宽的影响需要更加明显,特别是在离岸市场。随着政策缓和,2022年12月市场对开发商持负面情绪的比例已经从同年9月的47%下降至25%(图四),然而房地产行业内部仍然存在严重的信用两极分化。从合同销售资料来看,国有房企的销售额虽然有所改善,但2022年1至11月仍然按年下降了21%,同期民营房企更是下降53%。

简而言之,在防疫限制已经解除、中国经济前景复苏的背景下,去年12月已经有外国资本重新流入中国债券市场的迹象。虽然房地产市场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更多开发商能够筹措到新资金,也是令人鼓舞的进展;然而,目前家庭相对于投资更加偏好储蓄,短期内国内投资情绪可能会继续波动,如果美联储停止加息,以及当前政策能够成功抑制信贷风险,2023年中国债券市场的趋势有望好转。

▲ 虽然房地产市场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更多开发商能够筹措到新资金,也是令人鼓舞的进展。(中新社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