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关系,事实上是很复杂的结合。特别是看似为爱的关系:刹那间的吸引和亲近,是一种多因素聚合的化学变化,无论是有意识到的因素或无意识到的因素,都在当中,让关系得以结合。但是,究竟一个人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实在是扑朔迷离。
而有一种关系的结合,是奠基在“同情”的拯救心态上。
同情,原本是对人发生不好遭遇的一种怜悯,也是对自己“免于不幸”的一种庆幸,所投以想弥补遭遇不幸的人一些补偿的心态。那种基于“我有”、“你没有”的比较,而会产生一种对可怜者的同情心态。
产生同情心态时,很容易共生出“拯救”心态──希望为对方的生命担负起改造的重责大任,想要对方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当一个人不自知自己是一个“凡夫俗子”,而夸大了自己的能力、夸大了自己的形象时,那么,他会同时漠视了他人的能力,也矮化了他人的位置。这种上对下的不平等位置,很容易促使关系中的两人,进入无止境的“受害──拯救”的循环。
担任受害一方的,在生活中,不间断的抱怨,感觉到环境处处都在迫害他、为难他,并且反复经历到被世界伤害和背弃。甚至,他要拯救者帮他打击那些邪恶、惩罚那些伤害他的人。
拯救者,出于需要价值感,或需要维持自己正义或是忠良的形象,而跳进维护受害者的保卫战里,成了英雄,因此得到了受害者的倾心及依赖。然而,这也为这一段关系设下了基调,启动了模式,进入了必须时时刻刻救援受害者的状态,无论对方的心情、对方的需要、对方的渴望、对方与环境之间的冲突或对立是如何。
受害者一方所存在的心理状态,始终保持在弱小无助的幼儿性格,无法真正担负起自己的生命责任。无论年龄是多大了,内心始终抗拒成长,也抗拒负责。生活就必须一直仰赖著拯救者或同情者的存在,让他持续得到保护、供应和拯救。
同情,为什么不等于爱情?
同情,难道不可能成为爱情吗?拯救,难道不能让两人的爱坚固吗?
若你疑惑为什么不行,那也许你要想想:如果今天,令你同情的因素或条件消失了,你仍会爱吗?仍然会留在关系中吗?
或是,当你无法再担任有能力给予照顾、有能力给予拯救、有能力去解决问题的人时,对方会愿意一同承担、一同面对与一同解决吗?
还是,你会为自己无法拯救而感到失落?感到自己没价值及不重要?甚至,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感,而茫然及焦虑?
即使你可以确保在关系中,持续担负“同情者”的角色,给予改造、拯救、救赎、填补,你能给到几时?你的其他需求呢?那些也需要得到满足的渴望和想要呢?
那位“受害者”能给吗?能回应吗?能满足吗?
你要因此发展多段关系,从不同关系获取满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