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腾讯公益上读到一篇倍感无力的文章(在急需父亲的年纪,自己却成为了父亲),文中,20岁的申小军已是一位2岁男孩的爸爸,因陷入困境向相关组织发起了求助。
小军年少时,因意外丧父大受打击,成绩一落千丈,以至于无心学习。逃学、打架、初二就早早辍学,小军开始从校外寻找存在感。
16岁,小军与初中女生聊Q恋爱。
19岁,也是孩子1周岁时,2人感情破裂分手。
小军担心女友以后遗弃孩子,于是独自承担起了抚养孩子的责任,成为了一名单亲爸爸。但是毕竟生活不易,1个大孩子带着1个小孩子,生活无以为继,小军不得不向公益机构发起了求助。
接待小军的公益志愿者在讲述他的故事时,言语中不乏忧虑:“年轻父亲难当,申小军即便想负责任,也可能有心无力。”
申小军不是个例。
像这样,因为各种原因,小小年纪生活便陷入困境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上半年,有同事回访4年前支教过的学校。(更多详情:‘快手’上那些晒娃的未成年妈妈中,就有我的学生。)
当年,这群五年级的孩子们,曾写下优美的诗句:
四年后,他们中有的还在求学路上,有的已经在商场卖手机,有的抱着娃在快手上晒日常,有的回家放羊。
在同样的十几岁,命运已经分岔成不同的道路。一些本可以触摸梦想、实现梦想的孩子们,过早被卷入残酷的生活洪流,身不由已也无力抗争。
他们将何去何从?
期待现有教育体系快速变革显然不太现实,但我们也并非无路可走。
以申小军的故事为例,其中的关键节点:丧父、辍学、早恋、早孕……每个节点,并不会必然促成下一个节点,虽然有关联性。
问题就在这里分叉,导致了舆论的分叉。
有网友哀其不幸:如果小军接受过那些曾经缺失的主题教育,他的选择会更趋于理性,也因此可能不至于陷入困境。在这一观点基础之上,他们倾向于救助小军这样的群体。
有网友怒其不争:没有接受过这些主题教育的人多的去了,谁不是在缺失之下成长起来的。自己选择放弃抗争,自己要意志软弱一蹶不振,没人拦得住的好吗!自己不作死,何至于这么狼狈!在这一观点基础之上,他们倾向于不理会。
一段人生故事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一两个因素在起作用。
就我来看,小军当然有自我意志软弱的成分,但也确实有家庭的不幸,一个少年稚嫩的肩膀又能抗下多少事,又能有多少坚持,何况还在相关教育缺失的前提之下。
批判是容易的,比如,针对小军,我们当然可以指出他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
但是如果面对这样的弱势人群,我们总是无动于衷,只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淡漠的发表下观点,那人道主义的关怀、人性的温暖又在哪里可以感受到呢。
所以,我怒其不争,也哀其不幸。
也因此能在同类人群的身上,提前预见各种问题,从源头来解决问题,减少悲剧事件的发生。这也是众多公益组织/机构一直在做的事。
愿你我都是这其中的温暖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