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913年,北洋政府为修清史,在清代国史馆的基础上成立了清史馆,并接管了国史馆书库保存的档案资料,遂将其改名为清史馆大库。清史馆及其大库均位于故宫东华门内北侧。1927年〔清史稿〕修成,1929年清史馆大库档案移交故宫博物院文献馆。这部分档案主要是乾隆30年(1765年)以后为纂修清朝国史列传而积累的材料,总计有42000多卷(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有61箱,约10000件以上,其余的留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史馆大库档案的基本内容包括如下方面: (一)编纂类。即国史馆纂修各项史书的手稿、稿本,编纂过程中形成的文书及收集的材料。 (二)人事类。包括国史馆官员的任免、升调、奖惩、议叙、请假、丁懮、履历等方面的文件材料。 (三)经费类。包括度支部规定编造预算章程、格式;支领、报销办公经费;官员、工役的经费等文件。 (四)庶务类。包括北京的地图,步军统领衙门咨送的统计表,**编查馆咨送的办事章程,行政纲目等章程以及国史馆一般行政事务方面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