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师从雕刻师傅李金川学习雕刻及绘画,自此迈入雕刻生涯。

1987年开始,朱铭逐步地落实“种活艺术种子”的梦想。他从无到有,从荒地到公园,在台湾的金山创建了一座美术馆。

朱铭的《人间系列》提出新的创作观,作品跳脱造型思考,转而探究人类内心的问题,显示朱铭创作的多元发展及美学观之深化。

朱铭,本名朱川泰,1938年诞生于苗栗通霄。十五岁开始,他师从雕刻师傅李金川学习雕刻及绘画,自此迈入雕刻生涯。三十岁那年,朱铭决心献身于艺术追求,毅然拜入当时的雕刻大师杨英风门下。

1976年,朱铭在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首次个展,造成空前轰动,各界佳评如潮,从而使朱铭被视为1970年代台湾乡土运动的象征,奠定他在艺坛的地位。不过,朱铭并未就此停顿,反而越发努力创作,发展出日后知名的《太极系列》。

1980年代初期,朱铭已在台湾艺坛立足,但他没未因此自限,反而前往国际艺术重镇的美国纽约,以此为契机,进军国际。

此时期是朱铭艺术创作的巅峰,朱铭《人间系列》作品进入重要发展阶段,《太极系列》则与《人间系列》并行发展。《太极系列》的艺术语汇及精神内涵逐步深化,而《人间系列》则反映了朱铭对俗世人间形形**人物的细腻观察。他的艺术创作一再蜕变,媒材上不再局限于木料,陶土、海绵、青铜、不锈钢等各种媒材尽为他所用。

1987年开始,朱铭逐步地落实“种活艺术种子”的梦想。他从无到有,从荒地到公园,在台湾的金山创建了一座美术馆。1999年,朱铭倾注一生积蓄和十二年漫长辛劳的美术馆正式开幕。“朱铭美术馆”可谓朱铭最大的一件作品,亦代表着艺术家对社会最大的付出与回馈。

在艺术创作上,朱铭不断突破创新。2000年,他以抽象形式的《太极拱门》完美诠释太极气韵流转的深意,为《太极系列》画下圆满的句点。2005年发表的《人间系列─三军》,则结合了雕塑、装置与行动艺术。2007年开始,朱铭《人间系列》以“丢”的概念去除多余的色彩,转为白与黑,追求更纯粹的造型世界。

2010年,朱铭的《人间系列─囚》及《立方体》作品,更提出新的创作观,作品跳脱造型思考,转而探究人类内心的问题,显示朱铭创作的多元发展及美学观之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