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和代言运动员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冬奥会开始了,这是一个民族自豪感膨胀的时刻,很多人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发“祝XX队在平昌好运!”。
但如果你代表品牌发布信息,最好三思而后行。
不要提“奥运”或者“某国家队”,最好也不要提“平昌”。事实上即使是发“好运”也可能给你带来麻烦。
为什么?因为《奥林匹克**》的《第40条例》中对奥林匹克竞赛的引用权进行了限制,仅属于付费的赞助商。办奥运会非常贵(里约奥运会花费了130亿美元),赞助商的收入(里约奥运会为8.48亿美元)可以抵去部分开销,奥委会当然希望保护好赞助商资格的含金量。想要提高4年1亿美元基础赞助协议的吸引力,自然要留出独家福利。
这就是为什么奥运合作品牌会在奥运会期间疯狂打广告,而其他品牌,包括运动员,都没有这样做。
不过也不是说,非奥运合作品牌就完全没法蹭奥运会的热点,只是需要非常小心。美国奥委会就针对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发布了很多指南。我们通读了所有内容并制作出了下面的简易指南。
这些一掷千金的品牌都是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或是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官方合作伙伴。要成为官方赞助品牌,4年1亿美元是比较常见的价位,所以也只有大品牌有能力买单。平昌冬奥会的官方赞助品牌包括通用电气,可口可乐,Visa,麦当劳和The North F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