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和英国的科学研究,大约每七个人中,就有一位发展性语言障碍患者。这就意味着,在中国,可能有将近五百万的四至九岁的儿童患有发展性语言障碍。然而,适用于普通话儿童语言病理的诊断工具还屈指可数,专业的语言病理治疗师长期紧缺,发展性语言障碍在中国常常被误诊漏诊。

普通话中有些发展性语言障碍的症状与其他语言中的体现类似,主要包括:较晚开始说话、理解长句子困难、词汇贫乏、以及欠缺良好的讲故事的能力。为了了解发展性语言障碍在汉语中的具体表现,我们团队开展了一项元分析研究 (Meta-Analysis),总结了现有中英文文献中对汉语发展性语言障碍的研究结果。在系统地搜索了中英文学术数据库之后,我们找到了41篇对比以汉语为母语的发展性语言障碍患儿和典型发展儿童语言能力的文章(包括普通话和粤语)。结果显示,在五个常用的语言测量指标中,其中四个都体现了两组有很大差异(见表1;注:差异程度一般用效应量来衡量,效应量大于0.8为大效应量)。

除了以上较为宽泛的指标以外,普通话发展性语言障碍还会在部分汉语特有的结构中表现出问题,比如:

不会正确地使用复杂的语法结构(比如“被”字句):它被缠着那棵树(“它被那棵树缠着”。

虽然典型发展儿童有时也会犯类似的错误,但以上错误在患有发展性语言障碍的儿童的口头语言表达中出现得更为频繁。值得一提的是,汉语特有的声调倒不是常见问题。小至两岁的典型发展儿童都能够相当准确地产出声调。同时,目前并没有研究证据显示声调在发展性语言障碍患儿中是常见弱项。

发展性语言障碍在汉语人群中的表现至今还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随着国内对于发展性语言障碍的普及,宣传以及科研工作的进展,我们对其的了解也会越来越深入。除了了解发展性语言障碍在汉语中的表现,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诊断工具和治疗干预方法才能够更好的关爱帮助发展性语言障碍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