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并不是说小众就是高雅,但高雅肯定是有小众的,大众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眼中的高雅可能是他人眼中的庸俗。无关他人怎么想怎么看怎么说,最主要的是自己喜欢,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谢邀,高不高雅主要看心境,随波逐流不是高雅,刻意标新立异、故意创新也不是高雅,高雅源于心境,和对生活的态度。
举个例子,有钱的未必高雅,但高雅的一定不缺钱!这也需要一定的环境经历,知识财富,来充实的!
小众也有庸俗,大众也可以高雅。我觉得一个人不需要用追求小众,与众不同来显示自己的高雅或者突出自己的品味,有这种心态的人,即使追求的是高雅,最后也落得庸俗。我认为符合真善美的就是高雅,而不是所谓的好书无人读,好曲无人听。
小众和高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高雅的东西常常包含许多深刻的知识,但即使我们有时不甚了解,感情的共鸣也会吸引我们接近,因此,高雅未必小众,同样的,小众也许是不被世人所接受的,既然如此,小众又怎能成为高雅的代名词呢?
而是一部分高雅的东西,需要一定的经验,知识,审美,经济来支撑,而拥有这些的人并不多,所以就成为了小众。
谢邀。小众并非唯一评判标准,例如京剧,也曾被大众所热爱。在我的认知里,小众是所谓的高雅的一种结果。一般具有非必要的装饰性,仪式感以及费时费力的特点。
例如下围棋。一种是在家里光着膀子穿着短裤,喝着酒撸着串跟隔壁王大爷下棋,另一种是沐浴更衣,焚香响琴,跟穿着汉服的王教授下棋。后者明显看起来更符合高雅的感觉,却也消耗了时间,金钱,本质上是在跟前者干同一件事。
同理,摆盘、茶道、插画、绘画这些本身并不神奇的东西,需要花费时间金钱耐心作为成本,才能完成除去技能之外的仪式感。这导致了大多数人无法拥有或者只能拥有少数的高雅爱好。
小众不一定是高雅,大流也不一定庸俗,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众的高雅才是真正的高雅。
还有,大众即大多数人都去接受的事物 ,这样的事物也许显得你不够特立独行,但是它经过了更多人的验证,也许更加适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