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近来几件事的观察,关键事件有:
不少非营利组织一直有“非营利等同于不需要资本资源”的等倾向,所以对于自己做的事的价值、对自己雇员的价值展现在资本的投资(薪俸),以及对于自己做的事在募款的态度和处理上(纪律),一直处于突发捐献和慈善的应力范围。
或是说,有“非营利不需要发展专业”的倾向,以至于在面对涉及资本的复杂议题时,常只能以游击方式迂回突进,而无法成为更有社会力量和常态的监理机制。
对公益和开放的想法:
台湾这个社会的信任基础开始瓦解,可以从自己身上的经验感知。
比如说,你做事越开放,做什么事呢,只要涉及公开利益的,都具名、具文、公开,甚至还用年表来登载,而且十多年前都现在所做的事,只要涉及公共利益的,几乎九成以上可以检索的到(不是只放在找不到的 Facebook,或是网站消失了)。
但是越公开,人家反而越怀疑你的动机。那么异地而处,请问你是否干脆不公开反而比较好做事?信任基础的缓慢瓦解,是否反而变相鼓励了不公开的氛围?
对网络和社会伏流的想法:
大部分的现代的网络超级个人,都容易犯有一个毛病,在涉及社会议题的时候,只能用自己的网络身份,带出议题,而打造不了让更多人可以一起带出议题的舞台、机制,或是组织。
所以超级网络/个人越来越偏向抢救、突围、抢进。越急就越极端,越极端就越容易**作,打到下游作为转发的社交节点,最后的状况看起来轰轰烈烈,可以很快的累积到三、四万人没错,但总体来说,就是一个个个人,是很多的个人突进,滚在高热量但其实总是在罐子里的脸书。
社会还有 99% 并不是网络的超级/个人,那是社会较为真实的脉动伏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