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度台湾自来水普及率约为93.58%,估计有约150万人使用地表及地下天然水体做为生活用水,而如何照顾无自来水地区民众之用水权益、预防水质污染与减少传染病极为重要。山区居民多数依地域聚落设置简易自来水设施,过去简易自来水设施配置及施工规划一般利用现地踏勘、地形图及当地人的经验等做为判断的依据,但所选水源位址常有供水不稳定、水质不佳及错估用水量等情形。 本研究借由GIS图资及数值高程模型萃取洼蓄区位,在供水规模、可取得水源、原水水质、地形、河川流量、经济效益及非点源污染等条件下,评估及优选水源地,后续配合现地勘查,规划配置水源地至聚落蓄水池间之简易自来水工程设施,俾供工程设施设置及改善之参考。 本研究所筛选之水源地共A、B、C处,以A处因距离近、水质佳且具高经济效益,因此为营造之第一优选,惟流量最低,宜从B、C两处择一作为备用水源,但B处因地形起伏大使经济效益低、维护管理经费高;C处则因集水区有大面积农地开垦,分为C-1、C-2两种规划,须有完善之净水设施或缓冲带配置改善水质后方可取用水源。

11.林忠明(2013),“因应气候变迁集水区水源涵养区位之优选与营造”,国立中兴大学水土保持学系硕士学位论文。

12.林明育(2015),“集水区农业污染热点区位筛选及治理对策”,国立中兴大学水土保持学系硕士学位论文。

13.陈嬉旻(2016),“集水区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效益之研究”,国立中兴大学水土保持学系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