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仍在进行中,盟军转守为攻。位于德国科隆的科隆主教座堂,拥有七百年历史,是当地的重要地标和世界遗产。这座教堂经历了盟军十四次的轰炸而受损,可幸的是这些轰炸并没有对教堂造成太大的破坏。
科隆主教座堂非常宏伟,其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两座尖顶成为了盟军轰炸机深入德国内陆的重要定位指标,可能因此而令盟军轰炸机没有炸毁它。然而,当盟军在战争后期取得绝对的制空权优势后,科隆主教座堂的定位用途其实不是很大。
一般相信,因为这座教堂是极重要的文化遗产,所以盟军才选择不摧毁它。从照片可见,当盟军连续轰炸科隆时,整座城市已成一片废墟,而科隆主教座堂却仍然在废墟中屹立不倒,构成了极大的反差。
虽然如此,根据当时的科技,轰炸机根本无法做到精准避开轰炸某一幢建筑物。因此,虽然盟军尽可能避免击中科隆主教座堂,但教堂仍然受到了十四次的轰炸波及。战后,科隆主教座堂的修复工程在1956年开始。
当时,科隆主教座堂的修复工程并没有移除一块在1944年时用作紧急维修北塔的劣质砖块,借此作为对战争惨痛教训的提醒,看来十分格格不入。直至2005年,因进行北塔的还原重修,这砖块才被移除。
注:科隆主教座堂始建于1248年。然而,由于资金问题,修建工程断断续续,在1473年后更完全停止。教堂要到十九世纪才重新复工,并于1880年正式完成,历时六百多年。科隆主教座堂是目前欧洲北部最大的哥特式教堂。
1979年之前,越南经历数十年的残酷战争,但分别屹立在西贡和河内的两座哥特式圣母大教堂,却不曾受损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