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近日的空气质量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专家认为,市民判断的空气质量和环保部门公布的空气质量报告有较大差异,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的空气质量评语使用过于宽松、模糊,不能很好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容易产生很大的误导。
对比中美两国的空气质量分级和评语,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的空气质量评语难以让公众明白空气到底是安全还是不安全、对健康影响有多大。而美国对空气质量直白的评语,能让人们一听就知道,今天是否应该少出门。美国对0―50(一级)的评语为Good(好),我国称为“优”;对51―100(二级),美国的评语是中等,我国称为“良”,造成了很多误解;到101―200(三级)这个级别时,我国的评语为“轻微污染”和“轻度污染”,容易使大众以为没什么危害,但美国对此级别的评语则是“不健康”。
在继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提高空气质量的同时,我国应尽快修改空气质量报告的评语,与世界接轨。保留“一级”至“五级”的分级,去掉“优”、“良”、“轻微污染”、“轻度污染”这类不科学的评语,使用“好”、“中等”、“不健康”、“很不健康”、“危险”等评语,清楚地描述各级别与公众健康的关系,使百姓一目了然。修改对空气质量报告的评语,既能更好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防止健康受到危害,又有助于公众了解中国面临的空气污染挑战的严峻性,激发全民为空气净化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