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笔者除了介绍多种思考方法外,还利用新委任的香港大学校长马斐森教授作例,鼓励同学要运用“批判思考”和“多角度思考”之余,还要懂得活用“关键思考”。毕竟,甄选校长的各项指标中,有“必要”和“次要”条件之分, 而没有必要在各项指标中取得满分。
早前,笔者分享的“多角度思考”、“关键思考”和“全球化思考”方法是建基于有充足的资讯下作出判断,所以透明度高,也有足够证据和例子证明。港大委任新校长一事实在有过多角度思考,故不容易让各持份者取得共识。反观,香港电视不获政府发“免费电视”牌照一事上,公众被政府所谓“一篮子因素”蒙在鼓里。因此,大众很想知道行政会议成员运用哪些角度思考?是投资规模?策划及制作能力?艺员数目?过住经验?还是政治因素?
假如,免费电视发牌事情是一场通识科考试,而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苏锦梁局长是考生,苏局长的答案是不及格。他所提及的“一篮子因素”(包括:持续经营环境、顾问报告、申请机构财政能力)相当空泛,没有比较不同免费电视牌照申请机构在上述考虑因素中的表现。加上,行政会议召集人林焕光以保密为由,拒绝向公众透露会议的讨论内容。因此,行政会议成员在思考是否发新免费电视牌照上,显得非常不透明。
在通识科教学上,教师需要很透明和很开放,启发学生思考。有时,当测验考试过后,主动的学生会向老师查询评分准则,了解不同准则的比重,例如:理据充分、逻辑思维等。如果教师能向学生清楚说明评改准则,才合乎“公平”和“公义”的评改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