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艺术网数据研究院推出的艺术家数据报告系列,旨在调研潜力股艺术家一级市场、二级市场购买力,为买家提供中立的收藏与投资建议,本期关注的是年轻艺术家董大为。
董大为,1981年生于辽宁大连。2004年在鲁迅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9年和2011年,分别在法国布尔日国立高等艺术学院,获造型艺术学位和国家造型表现学位,并获评审最**奖。2012年起董大为与空间站画廊合作,至今已经举办了两次个展“果园和梨园之间有九棵树”、“无秀波”。
董大为持续时间最长、在市场上表现最好的是他的马克笔平面作品系列。这系列作品是由一次偶然的错误而来。2008年的一天,董大为用在纸上用马克笔写字,写完急着出门,笔帽没有盖,笔掉进抽屉里的一叠纸上,晚上回来,他发现这一叠纸都被马克笔的墨水洇出了一个大大的墨点。然而这一在普通人看来不幸的事故,却让艺术家看到了非常有趣的可能性——“墨水洇透纸的效果要远比纸上画一个墨点在视觉上强烈很多。”
从此以后,这种在绘画中时常要被规避的错误,被董大为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自己专有的绘画技术。对于每一个晕点的大小、颜色深浅控制,不仅在力度上要均衡,而且在时间上也要有精确的控制,甚至精确到秒。最后呈现出这样绚烂而又严谨的画面,是艺术家经过千百次实验的结果。“董大为如同一个狩猎的原始人——弯弓瞄准、等待、放箭,注视箭在空中的飞行直至射中猎物。最终他执行作品时没有出错的余地,现实的不可预测(缺陷)必须得到应对和改造,一切皆在他的考虑之中。”策展人、批评家周翊说。
从2012年11月的“果园和梨园之间有九棵树”到2013年11月的“无秀波”,从展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董大为的创作成熟度有了很大提高。之前的作品,在颜色的过渡和交织的细节上,还能看到一些技术上的不稳定之处,经过一年的研究和实践,董大为的创作技术发生了很多改变,不仅更加稳定,还增加了一些新的技法。第一次个展上的作品董大为主要通过湿画法来创作,即第一块颜色还没有完全干掉,就把第二块颜色画上去,两种颜色之间就形成了有趣的渐变。第二次个展上的很多作品,则运用了干画法,以及干湿结合的画法进行创作。干画法会让色块的边缘出现深色的线形印记,从而让他的画面呈现出更多精致的秩序感;更有甚者,如《青海波》是由董大为设计的一个特别装置画成的,100多支马克笔按顺序分部在画面各处,根据笔的颜色渗透时间的不同,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不规则色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