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语录:“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孝经》所讲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到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民族主义‧第六讲》)
心得:诚如孙中山所言,“孝”是中国独有的文化,要翻译为外文时都很难找到一个精确的同义字。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的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不过,现在人们对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却也有着一些误解。例如,把“孝”当成是子女对父母百依百顺。《孝经》中曾参问孔子:“儿女都听从父母的指命,就是孝吗?”孔子道:“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父母有敢于跟自己争论的子女,他们就不会陷于不义,所以父母有不对的言行,就应该与之争论。听从父母的指命,又怎能就算是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