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四周景物在天旋地转及“晕陀陀”,不少人会联想到耳水不平衡,但亦有可能只是一粒肉眼看不见的“耳石”作怪。耳石是从内耳负责平衡身体的半规管脱落的碎片,当这些小碎片刺激到神经线,便会干扰大脑发出错误讯号,引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而耳水不平衡除了会有晕眩症状,最明显分别是病人会有耳鸣,亦会令听觉受损。虽然BPPV不会对健康构成损害,但病人发病时应多休息,切勿驾驶,免生危险。
内耳有三条半规管连接耳蜗,是控制身体平衡的器官之一。当头部受到撞击,半规管内的黏膜会脱落,这些肉眼看不见、电脑扫描也找不到的碎片就是耳石。耳石会在充满液体的半规管内流动,当接触到一条传送讯息给大脑的神经线,就会扰乱神经线传递的讯息。大脑会错误地指挥眼球活动,令人看到物件在旋转,因而感到头晕和恶心,通常在转动头部时发作。
BPPV一般在头部受撞击后一段时间发生,是最常见的耳朵毛病,因天旋地转的晕眩而求诊的病人,八成属BPPV,耳鼻喉科医生几乎每日都接获此类个案。医生会协助病人转动头部,令耳石离开相关神经线,头晕症状便会消失,毋须服药。日常适当补充水分,减低半规管内的液体浓度,也可避免耳石停留在神经线上。
不过,若天旋地转的晕眩伴随有耳鸣及听觉受损,则属美尼尔氏症,俗称耳水不平衡。何解释,半规管内有两种液体,由黏膜分隔,若半规管内的水压过高,黏膜会破裂。两类液体混合后亦可令神经线向大脑发出错误讯息,产生晕眩感。黏膜破裂后约需二至二十小时愈合,病人听觉会渐渐恢复。但该病会复发,若经常复发更会逐渐丧失听觉,病人须减少摄取盐分,减低水分在体内积聚,甚至可能需服用去水丸,减低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