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生命之母也是环境的根源,孕育著无数的生命。虽然海洋浩瀚宽广,但禁不起人类的予取予求。海洋环境一旦受到破坏,要再恢复则相当困难。

海洋是生命之母也是环境的根源,孕育著无数的生命。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就是在海洋中诞生的,至今所发现的34个动物门中,海洋就占了33个,显见海洋的重要性。

海洋虽然浩瀚宽广,但禁不起人类的予取予求。海洋环境一旦受到破坏,要再恢复则相当困难。国立海洋科技博物馆(海科馆)秉持着“爱海、亲海、知海”的理念,致力于海洋科技知识的推广及海洋环境的保育,以达到永续海洋为目标。这次专题报导以海洋环境与保育为主题,由本馆同仁撰写,除传达海洋环境知识外,也引导读者了解海科馆在海洋保育上的努力。

深海因难以接触而充满神秘感,随着科技的进步,深邃海洋的神秘面纱也逐渐被掀开。科学家发现在这冰冷、压力非常大的黑暗国度里,有着各种外形奇异的深海怪客。〈迷人的深海生物多样性〉介绍一些罕见的深海生物,期望借由这篇报导,大家能珍视海洋深处生命的缤纷之美。

珊瑚礁中有超过25%的海洋生物物种栖息,是海洋中单位面积生产力最高、生物多样性最多、生物量最丰富的生态系,常被比喻为“海洋的热带雨林”。珊瑚的美是有目共睹的,但她是一种脆弱的美,禁不起气候变迁及人为污染的破坏。近年来,气候变迁的影响日渐显著,海洋休闲活动也蔚为风气,珊瑚白化和珊瑚礁被破坏的事件时有所闻,促使各国政府逐渐重视并着手改善复育珊瑚礁栖地。

珊瑚礁复育并非单纯地把复育种苗移植至海底,而是必须了解复育栖地生态系的组成结构,才不至于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东北角珊瑚礁的现况与复育策略〉叙述本馆同仁如何以无性生殖方式,利用分株移植、种苗培育和群聚复育的策略,在台湾东北角进行珊瑚礁的复育。

外来物种的入侵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在海洋上,境外移入的海藻与原栖地的海藻产生光线与空间的竞争,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结构,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2012年3月初,台湾北部近海海面上漂浮着体积庞大的藻团,掩盖了海岸的潮间带,甚至布满渔港,影响船只进出。这些堆积如山的黄褐色海藻并非生活在台湾海域的种类,而是来自温带海域的一种可漂浮在海面上生活的铜藻。〈外来海藻的生态冲击〉除了说明这铜藻事件对台湾海域环境的影响外,也讨论其他海域所受到的外来海藻的冲击,借此提醒国人应重视这群异军突起的海洋生物。

地球上蕴育著各式各样的生物,这些不同的生物常有独树一格的外形与生活习性。而经常被引用来说明这些生物独特的外形与生活习性的理论,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化原来也是退化〉一文以科学教育的态度说明,当达尔文使用evolution这个词汇解释各种生物长久以来的演变,为什么中文书中却使用了“进化”、“退化”、“特化”、“演化”等词汇来说明这个概念?读完这篇文章,您会了解为什么“进化”也是“退化”。

坐落在基隆市八斗子海滨的海科馆,借着各项展览、教育、研究和搜藏活动,呈现与诠释有关海洋科技的发展及应用、台湾海洋文化的形成、海洋生态的演化,以及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当您参观完海科馆的展示内容,相信会更了解海洋,进而更爱护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