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避险基金比以前更可能要求表现不佳的经理人改变公司策略方向。但是,高阶主管不见得要遵从这些要求。我们的研究显示,平均而言,因应积极行动派(activist)股东而改变策略的公司,股价表现并不会优于大盘,除非这家公司被收购,那就另当别论。

通常,避险基金会锁定股价表现落后同业的公司。如果避险基金投资某家公司,往往单靠这一点就足以让那家公司的股价上涨,但有愈来愈多避险基金把股东积极行动(activism)介入公司经营,视为进一步推升公司股价的方法。1990年代中期,避险基金参与一些积极干预行动,对象是小型上市公司;到了2006年,他们参与的积极行动已经超过90%,而且对象通常是大型知名公司。因表现不佳而被避险基金锁定的公司数量,也同步成长:从1994到2006年,已经超过十倍。

避险基金的积极行动有很多做法,像是要求公司买回股票或提高股利,还有一些争议性更高的要求,如董事会的席次、改变企业策略、部门分拆独立等。标的公司的高阶主管通常会抗拒他们的要求,认为这些行动不会增加股东价值,而被动的投资人则在一旁观望,纳闷到底谁的做法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