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1089家上市公司累计购买理财产品规模达1.09万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两个数据分别为1280家和1.49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5%和27%。另一个趋势是超级大户减少,去年同期,认购规模超过100亿元的公司有12家,1家公司超过200亿元,2家公司超过400亿元。今年以来,10家企业认购规模超过100亿元,2家超过200亿元,但没有认购规模超过300亿元的上市公司。
在经济增速下行环境下,上市公司在手资金普遍较去年紧张,由此导致缩减投资规模或是原因之一。去年同期,宝钢股份以490.2亿元荣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榜榜首,共计购买了11个银行理财产品,而今年截至目前这一数字为0。理财行为变化的背后或许是公司基本面变化。今年钢铁行业遭遇铁矿石价格暴涨和钢材价格下跌“双杀”,业绩普遍同比下滑严重。宝钢股份作为行业领头羊虽然业绩表现仍稳健,但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充裕程度显然受到一定影响,或许是其缩减理财产品投资规模的原因。
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后,打破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产品净值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因此银行发行的保本型理财产品规模被压缩。有银行人士表示,这一变化也导致一些上市公司减少了投资银行理财产品,转投逆回购等保本产品。
此外,今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下滑,直接影响了不少到期客户的续购热情。普益标准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银行理财整体收益连续下滑,从一季度末的4.25%下滑至三季度末的4.06%,处于近两年来较低水平。
有专家指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本身属于一种正常投资行为。目前,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已从信息披露、决策程序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规定。实践中,绝大多数公司开展委托理财总体上合法合规、充分决策和披露。可以说,委托理财是上市公司符合效率原则的市场化行为。投资者在阅读上市公司理财公告时,主要还是要关注产品的具体投向、项目历史运转情况及资信担保情况等,以便对相关理财风险情况作出客观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