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提醒,注意蜱虫叮咬。(疾管署提供)
〔记者吴亮仪/台北报导〕去年11月,我国发现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SFTS),疾病管制署今天宣布,将它列为第四类法定传染病,临床医师发现符合通报病例定义者,应于24小时内通报。卫生单位于接获疑似病例后,应启动疫情调查。
疾管署去年公布我国首例确诊病例,是一名北部70多岁男性,他常到山区活动,去年10月因陆续出现发烧、呕吐等症状而多次就医,随后长出疹子、意识改变,11月13日经检验判定是SFTS病毒阳性。
疾管署防疫医师林咏青指出,SFTS属于蜱媒病毒感染,2009年首次在中国被发现,近年中国、日本、韩国都陆续有病例和死亡个案,根据国际间调查,致死率最高可达17%,一般约5%到15%之间。
林咏青说,此病和一般蜱虫叮咬传染的疾病如莱姆病等不太一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会“人传人”,除了蜱虫叮咬传染外,人类可透过直接接触急性期、末期或死亡病患血液、体液或呼吸道飞沫颗粒而感染。
国内自2013年起针对登革热、屈公病及日本脑炎通报病例同时进行SFTS检验,2018年起也将恙虫病通报病例同步检验SFTS,目前中国、韩国及日本等国都有确定病例发生,我国则于去年11月19日出现首例确诊个案。
疾管署表示,为加强国内SFTS疫情监测及通报,在今年4月15日公告新增为第四类法定传染病,并已研订防治工作手册及感染管制措施指引,也发布医界通函,提醒医师们若遇到类似症状,要在24小时内通报,并对病患采检。
四月起是蜱虫活动季节,疾管署提醒,蜱虫是SFTS病毒主要的传播媒介,民众应避免暴露于蜱虫孳生的草丛环境,若至郊区、户外活动或工作必须接触草丛环境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包括穿着长袖衣裤、手套、长筒袜及长靴等保护性衣物,并将裤管扎入袜内。
衣物及皮肤**部位可使用政府主管机关核可含敌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的防蚊药剂,避免被蜱虫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