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二日电】“环境资源界别的设立,不仅顺应了国家对环境资源的新认知,也是实现‘双碳’目标、保障耕地及能源安全的必然举措。”数位专家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如是表示。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名单一月十八日公布,其中新出现“环境资源界”。这是自一九九三年第八届全国政协增设“经济界”以来,全国政协首次出现新增界别。最新一期《中国新闻周刊》就此刊发报道。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生物系教授童金南是第十四届全国政协新设环境资源界的委员。
童金南介绍,二○二○年,第十三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增加了四十多名委员,他是其中一位;新增委员的目的之一,便是为了筹建环境资源界别。随后,“积极推进增设资源环境界别的后续工作”被写进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的二○二○年工作综述。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于一九九八年三月成立,是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和主席会议领导下的九个专门委员会之一。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维宸说,这些年来,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意识到环境和资源方面人士分散在不同界别中,导致他们提出的政策建议较为分散,因此强力推动环境资源界的设立。此后,这些政协委员的发声能够更集中,履职更有力。
根据名单,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共设置卅四个界别,委员共计二千一百七十二人,其中环境资源界有八十五位委员,在卅四个界别中属于人数较多的一个。
环境资源界八十五名委员的背景涵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水务、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多名委员为连任,此前分散于科学技术界、农业界、九三学社等;他们几乎都曾提交过与环境资源相关的提案。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全国政协设立环境资源界,表现出国家层面对环境资源的高度重视,“这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很大的关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注重规模数量型的经济增长,后来要实现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环境资源保护就变得极为重要。”汪玉凯认为,改革开放走到今天,环境资源受到高度重视是必然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