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政彦营养师与其团队,在阅读了 IF 达 38.637 的 Journal of Infection 杂志的新文章,关于 COVID-19 治疗的研究时,发现作者在讨论内提到了锌,认为这样平价好取得的药物,或许也有可能有助于患者预后。

他们也感到很好奇,于是顺手搜寻并统合了一下既有文献,找到了四篇随机对照研究,但统合之后,使用锌治疗的患者,其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并没有统计上的差异。于是他们将这个结果,整理成致编者信,作为延续该文讨论的一些补充。在标题上,也很聪明的设定成像是一篇完整统合分析的样子。

这是个蛮聪明的策略,吴政彦营养师知道,只有四篇,而且结论又是 negative 的统合分析,认真整理成 full article,可能 IF 也没办法上太好的。

但如果用简要的方式,并延续 38.637 高分期刊的内容作致编者信,一篇讨论文,有完整的搜寻、统合、结论,实际统计又引经据典,刊登机会就很高。

如果没有升等的压力,用这种方法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高分期刊,是很不错的。唯一稍微可惜的,就是在升等算分时,致编者信的分数加成很低,且通常不能列在升等著作中。

但相对来说,分类只是分类、文章长度也不是关键,重点还是我们实际为科学界贡献了什么。当年华生与克里克破解 DNA 构造的文章也很短,短到几乎像是致编者信一样,也并没有用完整的四段式全文书写。但该文还是改变了人类历史。

能加入优质研究的讨论,并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高分期刊,这本身就是很棒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