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十月,总算把父亲接到了县城,离开了他奋斗生活了三十余年的上坝茶场。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母亲病了以后生活需要照顾,在茶场早已没有收入的父亲必须担起这个责任。

在网上偶遇了一帮正安的文学爱好者,有写故事的、写小说的和写诗歌的。近两年,正安政府在大力扶持茶叶等绿色产业,于是涌现了大批有关茶的文学作品,作为正安茶叶先驱的上坝茶场历史也被慢慢的挖了出来。而“知青”、“茶场”等,这些关键字是在我记忆中无法忘记的。当看了这些文字以后,慢慢的,把自己的记忆变为文字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了。

某正安文友知道了我是上坝茶场的子弟,给了他们写的报告文学及其他文字,我看后感慨万千。由于通过第三方了解的,所以写的也很有限,很多知青也没有写到。当然,没有采访到我家庭,其中也没有关于我父亲和我的文字,他们也不了解我的经历。看到对方了解我的欲望,我也将我的一些经历告诉了他。的确,我压抑了很久,我的经历很多人都是不了解的,平时我也不会把情绪带给我身边的其他人。连续发了几条关于我经历的信息过去后,对方许久才给我一句话:“要是我,早就漰溃了!”。

上坝茶场自从开始衰败以后,人们渐渐的在遗忘着它,也许多年以后就不再有人提起。就如那帮曾经在上面奋斗了整个青春的知青们,停留在那年代孤独的山坡上慢慢老去。

如今,看着上坝茶场苦难与辉煌的历史、那些知青曾经的经历,慢慢的变成了文字,我深感欣慰,因为:知青们终于下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