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鸿以音乐传达社会关怀,2006年与武雄合作〈博杯〉,透过江蕙诠释,盼弥平社会不安。(资料照片)

2006年时值红衫军倒扁运动,社会动荡不安。陈子鸿说,江蕙有一天打电话给他,希望能有所作为,随后他与作词人武雄讨论,想要写出“很台很雅”的作品,正当两人苦思不已,不知主题如何订定时,聊天过程中,突然迸出一句:“不然来博杯”,当下便决定歌曲名称为〈博杯〉,经典歌曲油然而生。

“惦惦无声,头犁犁,看着纷乱的土地;诚心最后博一杯,望天替咱保庇这个家”,江蕙在2006年12月发行〈博杯〉专辑中,主打歌〈博杯〉的最后两句歌词,出自于武雄之手。

“当时红衫军倒扁,看到台湾被撕裂成这样,觉得很乱,希望能做点什么事情,想写一首歌,让社会能平静”,陈子鸿谈到,博杯在台湾是很常见的民俗行为,“大家为什么会去博杯,大多是感情或事业没了”,有这样的动作,无非想祈求心灵平静与未来顺遂,而这首歌具有高度,诠释的歌手要有说服力,江蕙当然是不二人选。

回忆当时创作的过程,陈子鸿指出,想要把博杯的举动,细腻的描述在歌词里,当时与武雄反复讨论,最后决定将这两句作为歌词结尾,表达“这块土地是我的家”。

如此情怀,展现的是音乐人可以对社会有所贡献,甚至音乐可以让社会冷静,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衍生的创作,让他对〈博杯〉这首歌印象非常深刻。

从歌曲谈到江蕙的时代性,陈子鸿指出,他帮江蕙制作的专辑,都具备浓厚的时代感,无论是歌曲还是专辑打造的形象,都是符合当下的年代,江蕙的作品即便是闽南语,却也能吸引大批年轻听众成为歌迷,甚至一口气连开25场演唱会,已经打破流行音乐在国、台语的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