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几位玩家的家里听了他们的系统,播放古典管弦乐曲时,会听到的形容词,通常包括“与现场无异”,“像音乐厅音响第5排”甚至“超过现场”等等。然而根据我在台湾听古典音乐会,次数并不少的“取样空间”,在会场看到音响发烧友的次数,实在少之又少。而和其他同好的交流中,也了解到这个族群与“参与古典音乐会”的族群,其交集是非常少的。与一些主要听古典乐的音响玩家的交谈里,谈到为什么他们很少去听现场演出,常见的回答是,“我的系统比现场好听,何必那么麻烦到音乐厅去?”。先不谈所谓“好听”的定义为何,这句话的主要盲点,在于“现场”指的是什么现场?这些常被挂在嘴边的的“现场”,其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实际上,如果系统上听的是某个录音,那应该要在当时的录音现场听过那个演出,才能有办法判定,到底是音响听起来较好还是现场好。在系统上,的确有可能会听到比自己印象中的现场好的声音,但那已经是不同时/空/人的事件,并不能做公平的比较。真正能经历录音现场的演出,再将那个录音在音响系统上播放出来,应该只有参与当时录音工作的人员,才能有这样体验。
我自己玩音响超过40年的时间,到了几年前才终于想通,其实“现场重现”应该不是发烧友的责任。若不以Hi-Fi高传真为目的,“听爽就好”,那就另当别论,我们不在这里讨论。如果是以 Hi-Fi为出发点,我们的责任,就是要以最低失真重现原始音源──例如母带,里头收录的内容。除非录制母带的时候我们在现场,要不然我们在聆听由这母带制作出来的媒体时,如何能判定那个系统发出的声音,比较接近现场?所以常听到人讲的“如同现场”等用语的“现场”,严格说来,只能说是“心目中的现场”,甚至是“想像中的现场”。
制作完成的母带录音,其实在概念上,就像是实物/实景的录影,已经与原本的真实感有差距。试想,观看录制的影像时,我们会去要求看到的效果像原物一样真实吗?即使是3D影像的呈现,大家都已经接受它不是真的,而只是单纯的去感受影像的美好,不是吗?因此,真正的Hi-Fi系统,就像是好的影像播放设备,只是忠实地将录音里的资讯呈现出来。其效果是否“像现场”,责任应该主要在于录音制作人及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