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无线电视剧《大时代》,首集郑少秋饰演的丁蟹,因为股场失利,将儿子掷下楼再自杀。剧集播出后舆论纷纷,成为港剧的经典。剧中丁蟹为人冲动、投机、偏执,在他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负于他,他永远是对的。为了个人利益,不惜动手伤人,甚或动杀机而不眨眼,可谓“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典型。
本年五月,台湾青年郑捷持刀于台北捷运随机杀人,事件酿成4死24伤,他事后更表示,绝不后悔,也绝不道歉,手法残酷、言语冷漠。现实人物与剧集虚构主角的行为颇为相似。原来,“反社会人格障碍”不是精神病,却多和家庭缺陷、童年阴影有关。爱和关怀,是阻止悲剧再现的**方法。
台北江子翠站的斩人惨剧,大家第一个反应都是﹕“凶手有精神病吗?”屠杀良民的凶手,是不是一定有精神病呢?
答案当然不是。在法医精神科工作的时候,天天都为在囚人士做精神健康评估,不少伤害甚至残杀别人的囚犯,犯案时都是精神正常的。人在极度委屈、气愤、嫉妒时,往往会卤莽地袭击别人;个性冲动、处事能力弱、惯于以暴力解决问题的人,重复伤人的几率也比较大。
再说,现今精神科学其实包含很多病症,例如抑郁、焦虑、失眠、认知障碍、专注力失调等,这些病症都跟暴力行为没有直接关系,当然也不应将精神病患者跟惨剧相提并论。
那么有没有某些精神问题,跟这些屠杀行为有关呢?
研究显示,部分大型屠杀的凶手,是受“反社会人格障碍”影响。人类是群体动物,天生就会感受到别人的痛苦;要伤害,甚至杀害别人,大部分人都做不出来。可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患者,偏偏就是不能体会别人的感受,对于伤害别人,他们毫不内疚;而且他们的性格十分冲动,容易动气,倾向以暴力解决问题,犯事伤人之后,又不会反省后悔,甚至将责任完全推到别人身上,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所以“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患者,往往都有重复伤人和犯罪的纪录。如果各位仍然未能想像“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患者是怎样做人处事,演员郑少秋在《大时代》中,就演活了“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丁蟹。
医学界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成因,仍然未能确定。有研究显示,遗传因素、脑部发育异常,都可能引致反社会人格障碍。另一方面,不少心理学的学说,也认为父母对孩子态度冷淡、情感疏远,有可能导致孩子不能正常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同理心,忽略别人的感受;而父母对孩子赏罚无常、朝令夕改,也会混淆孩子的善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