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取自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

先前在澳洲野火的报导中提到的正印度洋偶极,是由于印度洋西侧海水异常持续变暖,东侧海水温度降低的气候现象;低温的海水使印度洋东侧的空气对流停滞,因此让澳大利亚陷入干旱,成为了推动这次野火的要素之一。相反地在印度洋西侧对流增强的情况,却导致非洲东岸的国家饱受3600亿多只的蝗虫过境所带来的蝗灾。

正印度洋偶极增强了印度洋西侧的大气流动,大幅促进了旋风(形成原理与台风相同)的形成,并袭向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东岸。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国家也门在去年十月开始就遭受到多个旋风侵袭,湿润的土壤成为蝗虫大肆繁殖的温床,繁殖的数量远远超过以往的数量。原本独居的蝗虫在数量拥挤的情况下,排出的粪便会出现一种费洛蒙,促使蝗虫的特征从独居改为群聚,并适合长途飞行到新的土地;它们的体色会从黄褐色变成玫瑰色、强而有力的后足会因不需使用而缩短、翅膀会增长以利飞行、胸背板也会缩小。虽说蝗虫的卵需要湿润的环境,但蝗虫成虫却偏好干旱的地区,于是成千上万的蝗虫从也门迁徙到非洲东岸,造成这次的蝗灾。

位于非洲东岸的肯亚、索马里以及埃塞俄比亚首当其冲,成为重灾区,邻近的乌干达和南苏丹则即将受到威胁。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估计,现在遍布于东非的蝗虫约有2400平方公里,每一平方公里就有1500万只,总数可能高达3600亿只蝗虫。它们每天可以移动150公里,所到之处的农作物包括玉米、高粱、红豆,无一幸免,全被啃得寸草不生。非洲农民原以为在接连的旱灾后猛爆的降雨可以为他们带来丰收,岂料成千上万的蝗虫群紧跟在后,将他们的心血啃食殆尽。造成这场灾难的蝗虫比人类的一只手指稍微大一点,体重约两公克,它们每天可以吃掉与自己体重相同的食物;换算下来,蝗虫群每天大概啃食掉了约3万5000人份的粮食。

在长期的干旱后好不容易天降甘霖,却要面对蝗虫群疯狂的啃食,使非洲农民损失惨重。

一直以来,我们都可以按照气候的状况预知蝗虫的大发生,并将蝗虫扼杀于摇篮防止灾难发生,但近几年的气候变迁,产生太多未知的变数使我们无法预知蝗虫的动向。目前最有用的方式是大规模喷洒农药终结蝗虫的生命,不过这项补救措施将花费约7000万美金,并以环境为代价;然而在恐怖组织奥盖达(Al-Qaeda)和青年党(Shabab)势力范围内的索马里,扫除害虫的行动可能会更加困难。但若是不快采取行动,蝗虫群将会在今年六月成长约500倍,将近210兆只的蝗虫会开始袭击邻近的地区包括欧洲、西非、甚至有可能逆风横渡大西洋进到美洲,成为2020新的全球灾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