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颜脸识别技术引发不少争议,主要是大家愈来愈关注隐私和资料保护问题。不少人每天都使用颜脸识别技术来解锁手机、授权付款,在办公室进出和机场安检方面,该技术也正开始使用。

然而,大家也开始质疑颜脸识别技术的道德性、准确性和可能引发的问题。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调查发现,颜脸识别技术可能在性别或种族上存在偏见,原因很可能是采用了失衡的数据输入。去年另一项研究中,28位美国国会议员被错误识别成罪犯;美国一些城市甚至已开始禁用颜脸识别技术,连警方也不容许使用。

以上情况并不令人意外,因所有广泛应用并对生活影响深远的新技术,都会面对类似问题──由技术的准确性、应用时需先与受影响者达成共识、法律责任,到应用伦理等,既要确保合法应用,又能尊重个人权利。然而,人工智能(AI)和深度学习并不一定会成为侵犯个人隐私的工具。

颜脸识别背后的AI技术,其实还有更广泛应用,除识别人物外,按不同应用及运算法则,还能用来探测脸部及其特征,并可预测个人健康、情绪和精神状态等。当中,最有趣的可能是脸部分析。

脸部分析可以分析图像和视讯,提取其中特征,以识别性别、年龄,甚至是身体品质指数,现时该技术已被用来测量心跳、血压,甚至探测糖尿病、心脏病或认知障碍症的初期征兆。

有保险公司正运用脸部分析来简化保单额的计算。透过该技术,毋须健康检测,就能测量出个人的健康状态、生活方式和预期寿命。在健康保障领域,颜脸识别还有众多的应用,例如自动追踪病人的身体情况、情绪,并探测其行为、身体发展和精神上的失调问题。又例如在零售业,能理解消费者的情绪非常重要,可有助于零售商掌握消费者对商品的态度。

AI和机器学习有能力彻底改变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改变公司的业务方式,为客户带来史无前例的便利、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便利和创新的背后,往往有牺牲隐私、道德、公正的质疑。当AI为我们的生活作出重要决定的时候,它需要得到我们的信任。我们需要一些机制,让使用者信任AI系统的推荐、预测和决定的内容,当中要有解释的过程。

无论是颜脸识别或脸部分析,都需要公正的AI算法,但其实所输入的讯息资料是否公正、足够和无偏差,都会影响系统的决策、预测和分析的准确度。因此,最重要是确保在机器学习中,只使用高品质无偏差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