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副署长罗一钧(左)表示,潜伏结核的治疗只有 3个月,每周仅吃一种药,但若等到发病才治疗,治疗 期至少要6个月以上,且每天都要服药且副作用可能较 强,以成本利益考量,在潜伏期时就先治疗,绝对利大 于弊。 图:中央社

有潜伏结核者,身上宛如带着不定时炸弹,应投药预防发病。但民众可能存迷思,如认为没发病不用治、吃药伤身、被歧视等,结果等结核菌发威,严重影响生活才后悔莫及。

一名高三生因在校园接触到结核病人,卫生单位协助检验后发现他有潜伏结核,劝他接受治疗。但他认为,正值青春,不想吃药,选择不治疗。结果因大考将近,常熬夜,后来竟咳嗽不止,体重也一直减轻,竟然在指考前隔离治疗,严重影响生涯规划。

结核病是台湾每年新增病例数及夺命最多的法定传染病,根据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统计,106年结核病新发病例数有9759人,死亡人数有511人。

疾管署副署长罗一钧表示,结核病的治疗关键是在潜伏期时接受预防性治疗,因为一旦发病,常常肺部已被破坏的很严重,病人可能会咳血,若病人本身免疫系统、肝功能比较差,吃药治疗也可能较容易爆肝。结核菌若扩散到全身,可能脑、肠子、甚至卵巢等各器官都会有结核菌,会消耗身体很多体力,病人吃不下东西,让治疗更棘手。

潜伏结核感染是指当人体感染结核菌,结核菌在正常免疫作用下有如沉睡般进入潜伏期。潜伏结核感染者不会有任何症状也没有传染力,但体内的结核菌在人体免疫力下降时,会再次苏醒而发病为结核病。

根据疾管署统计,106年应接受潜伏结核治疗人数共7487人,其中没加入治疗者有1521人(约2成);没加入的原因,以民众拒绝(6成)占大宗。

台大医院内科部主治医师树金忠表示,民众不接受潜伏结核感染治疗,主要有几大迷思,包含对潜伏结核治疗认识不足,认为没有生病不用吃药、担心吃药影响健康、担心吃药会被误以为是结核病人而受歧视,以及担心治疗花太多时间或打乱生活。

树金忠说,潜伏结核者终其一生有5%至10%的发病机会,他常劝病人,“发病不是只有自己的事,还会传染给别人”,先接受治疗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家人,许多潜伏结核者听到会祸及家人就愿意接受治疗。

树金忠也说,潜伏结核治疗药物只要每周吃一次,共吃12次就能解决,疗程不长,且关怀员到府关怀是为了提醒吃药,并非歧视。药物的副作用也较少发生,且可透过调药改善副作用,愈年轻者服药副作用也会愈少。

罗一钧表示,潜伏结核的治疗只有3个月,每周仅吃一种药,但若等到发病才治疗,治疗期至少要6个月以上,且每天都要服药且副作用可能较强,以成本利益考量,在潜伏期时就先治疗,绝对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