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急速发展,普罗市民可能每隔三五天就会接收到癌症新药面世的资讯,作为医生当然乐见医学的进步,但同时亦须为每天求诊的病人做好期望管理:所谓新药其实仍处于理论阶段,要通过多种测试,证实比现有药物更能达至较高治疗效果方可推出市面,而当中往往需时五至七年。其实在追求治癌新药以外,现有标准治疗就是被视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治愈癌症。病人可先了解当中的药理及机制,再与医生商讨治疗方案。
针对癌症,除了外科手术,所有使用药物的治疗都会统称为化疗。由标准抗癌药、标靶治疗以至近年流行的免疫疗法都是使用药物,不同之处在于其背后的药理。传统标准抗癌药的原理是将药物注射进病人体内,达至破坏癌细胞内部结构的效果。由于这类药物会走匀全身,有机会连同其他生长得较快的细胞都一并破坏,所以副作用通常是全身性的,例如电视中常见的脱发、作闷作呕、身体抵抗力变差,都是受这类药物影响。当然,随着医学进步,标准抗癌药的副作用其实正日益减少,上述的副作用亦未必会出现。
标靶治疗方面,其药理是利用药物将癌细胞表面的讯息接收功能关闭,达至肿瘤停止增生的效果。而每种癌症的成因都可能有所不同,极具针对性的标靶治疗药物不可能对应所有癌细胞,病人首先要进行基因检查,确认癌变基因位置有相对应的药物方可考虑标靶治疗。现阶段的医药发展亦只建议病人于癌症第四期才接受标靶治疗。
而近年兴起的免疫疗法,正常亦须到癌症第四期才会使用。其药理是透过抑制癌细胞表面上的PD-L1蛋白质,关闭癌细胞对自身白血球的免疫功能,令免疫系统再次活跃起来对抗癌细胞,等于激发自身免疫系统抗癌。免疫疗法的好处当然是副作用较少,但并不是每个病人都适合进行,病人要通过检查,若发现癌细胞表面有较多的PD-L1蛋白,治疗效果才会更加显著。
进入资讯爆炸的年代,如果对于新药存有疑问,我会建议病人或家属先向医生求证,因为医生必定比普通市民更能分辨资讯的真伪。我们当然亦明白病人会对新药抱有期望,但始终研究需时,新产品要有更多数据才能确保成效以至病人的安全。而选择现有的标准治疗,亦绝不是一个次等的选择。